原标题:74.7%受访者曾遭遇“地铁扫码” 30.2%受访者曾因扫码或接受推销而受骗
漫画:赵天奇
地铁扫码、商品推销、街头乞讨……公共场所常有一些现象打扰到我们正常的生活,如果警惕性不高,甚至有上当受骗的风险。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4.7%的受访者曾在地铁上被请求扫码。
“在地铁上请别人扫码的,大多是微商或推销App产品。”在北京做培训工作的秦勤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地铁,曾多次遭遇“地铁扫码”。她表示,起初自己会出于好奇扫一扫,“但次数多了之后,逐渐没了耐心,也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所以会直接拒绝”。
其他给人们生活造成困扰或骚扰的现象还有:房地产推销(52.9%)、发传单(51.7%)、街头健身房或游泳馆推销(49.8%)、乞讨(42.6%)和街头卖艺(32.7%)等。
“遭到拒绝后,有些人会很礼貌地离开,也有人不轻易作罢,一直纠缠着不放。”秦勤对“地铁扫码”本身并不反感,“但如果反复纠缠,就很容易让人恼火”。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一的陈晟(化名)也有过相同的困扰。“我曾在中关村的街头遇到某个英语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即使我明确表示不需要英语培训,他还是跟着我在大街上走了100多米”。
遇到此类骚扰,38.5%的受访者通常选择不予理睬,24.4%的受访者会耐心了解情况后再决定,19.7%的受访者会尽可能提供帮助,7.9%的受访者会选择打电话报警,7.6%的受访者会规劝对方停止骚扰行为。
“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很多私密信息,随意在外面‘扫码’,很容易就会被不法分子盗取个人信息。”秦勤说。
数据表明,30.2%的受访者曾因扫码或接受推销而上当受骗,其中5.0%的受访者有过很多次,25.2%的受访者有过一两次。
“现在骗子太多,即使遇到真的有困难的人,也不敢轻易相信了。”60后北京市民王学锋说。
为治理公共场所的骚扰行为,54.1%的受访者建议加大惩处力度;50.1%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巡逻力度;41.1%的受访者觉得应以驱散、监管为主,不宜处罚过重;32.7%的受访者建议开通街头骚扰的“报警专线”;31.4%的受访者希望对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并提供适当帮助;23.6%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相关问题处理流程和制度。
受访者中,00后占1.0%,90后占20.2%,80后占53.8%,70后占18.8%,60后占5.3%。(实习生 崔艳宇)
-
手机中毒主要来自二维码 病毒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
腾讯安全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针对PC端的病毒攻击环比增加30%,恶意程序数量逐年攀升;超过1亿的手机用户感染过手机病毒,二维码成为主流病毒渠道来源。2017-08-08 07:49:18
-
北京:地铁明年实现扫二维码进站
购买地铁票将不用再现场排队了!本周日起,北京轨道交通单程票互联网票务平台——易通行APP将正式上线,率先在机场线试点运行。2017-08-19 08:03:38
-
“违法停车告知单”印有二维码 昆明交警回应别上当!
近日,有网友发博文称:“新的骗钱手段在昆明出现了……”并晒出一张“违法停车告知单”。上面有手写的罚款金额,而最为醒目的是印有一个二维码。2017-08-15 22:19:49

-
"小朋友"画廊火了,但精神疾病远没那么浪漫
2017-08-30 15:44:55
-
假如我是中国联通董事长,真正操心的是什么?
2017-08-30 13:25:52
-
集体土地入市,如何实现多方"共赢"?
2017-08-30 08:16:45
-
父母的房该拿去养老,还是留给子女?
2017-08-30 09:57:23
-
近期各地密集出台公务红线 千万别碰
2017-08-30 09: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