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25 08:32:26
来源:中国证券报

离奇!逾期股票私募还款竟靠耳东影业票房 品今系资金“黑洞

字体:

  “2020年,耳东影业受影响较大,好在网剧《逃狱兄弟》表现不错,但回款需要时间……”这一幕发生在2020年12月26日耳东文化产业园的办公楼内,多名购买品今(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品今基金”)私募产品的投资者为追讨逾期本金而来,却被告知要等到耳东影业投资的电影上映才能回款。

  耳东影业近五年可谓风生水起,参投《红海行动》《邪不压正》《西虹市首富》《反贪风暴》等热门电影,两次筹划赴港上市,不过申请均被驳回。

  最令投资者费解的是,当初购买品今基金私募产品,合同注明投资范围是二级市场股票等证券资产,如今与耳东影业有何干系?

  回款需待电影上映

  2020年3月,大量品今基金私募产品出现逾期。投资者卢女士称,此前想取出100万元本金,但公司已无法走正常赎回程序,部分回款甚至为销售人员以贷款垫付。

  品今基金曾为北京品今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品今控股”)100%控股子公司。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资料显示,2012年12月21日,品今基金唯一股东由品今控股变更为自然人杨珖,而杨珖现为品今资管、品今投资等品今系公司法定代表人。此后,品今基金发生4次法人变更。天眼查信息显示,最近一次变更发生在2020年12月31日,最新法定代表人景小娟仅持股0.03%,新增控股股东王金荣持股99.97%。

  将品今基金私募产品销售给投资者的,是一家名为北京源石创世财富资产管理(简称“源石财富”)的品今系公司。天眼查资料显示,源石财富监事吴杰同时任品今控股、品今资管等品今系公司监事。数名员工证实,源石财富与品今控股、品今基金员工都在耳东文化产业园的三栋大楼内办公,人员、业务联系紧密。

  2020年12月30日,品今基金客户沟通会上,足以容纳50多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中国证券报记者感受到会场弥漫着诡异的气氛:在场者除品今系工作人员,还有多位疑似“托儿”的人不时鼓掌叫好。

  源石财富副总裁赵梓龙在会上表示,因耳东影业受疫情影响,无法为客户办理转出资金,投资者只能签署18个月的展期协议,等到一批电影上映后回款,一年半后按月逐步返还本金。

  对于品今基金私募产品与耳东影业之间的关联,赵梓龙表示:“实际控制人都一样,投资方向也是一样的。如果有影片获得利润,难道就不能给客户提前兑付吗?”

  耳东影业与品今控股法定代表人同为陈硕罡,耳东影业曾两次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均被驳回。2019年,耳东影业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A+轮融资,未披露A+轮具体投资方。

  此前,耳东影业的“资本运作”引发争议,其以跟投形式参与影视投资,再向投资者销售部分电影投资份额。根据2020年2月26日港交所披露的耳东影业上市申请文件,耳东影业核心业务电影及连续剧投资制作管理2019年营收7.18亿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出售电影投资收入,即向跟投投资者溢价出售电影及连续剧投资份额。

  团队超2000人

  对于资金缺口问题,赵梓龙表示不清楚。不过,一名2018年入职的前销售人员表示,她的客户有十人左右,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目前资金存量500万元左右,“在公司里业绩算一般”。一名2019年入职的销售人员称,自己带的三名客户共计投资250万元,“这算比较少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一个品今基金客户群里统计,有62名投资者主动报出信息,每名投资者逾期本金从10万元至1700万元不等,合计1.53亿元。这仅为一个小群统计结果,品今基金总涉及金额难以估量。

  关于巨额资金去向,品今系方面至今没有给投资人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致电品今控股市场事业部总经理赵某,在表明身份后对方挂断电话。陈硕罡、赵梓龙等多位品今控股、源石财富高管手机号、微信已无法取得联系。

  品今系旗下基金融资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是公司员工。近年来,品今系持续招兵买马,靠不停吸收新血液撑起基金“融资盛宴”。多位源石财富前员工反映,公司打着品今控股、耳东影业等名号招人,但入职后基本都是负责基金销售工作。源石财富官网显示,公司拥有近2000名人员。

  多位前员工介绍,公司设置2至3个月考核期,到期没有业绩就面临淘汰。新员工为保住饭碗,不仅自己买公司产品,还要拉家人、亲友投资。这些员工则以“拼单”、承诺保本高收益的套路招揽投资者。根据规定,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为拉来更多客户,销售人员鼓励投资人通过“拼单代持”变相达到起投线。投资者唐萍(化名)说,2015年,品今基金销售人员主动提出与唐女士签署“拼单代持”合同,最终唐女士投资50万元凑单购入品今基金私募产品。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询发现,投资者购买的由品今基金管理的品今·月增益4号、腾安·锐锋等多款证券投资基金均未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

  北京某大型律师所出具的法律审查意见显示,品今·月增益4号基金等产品并非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的合规私募基金产品。基金合同显示,该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募集设立,并制定《入伙协议书》。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资料显示,品今基金与各位投资者并不在所谓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名单中,现有资料也无法证明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将该合伙企业委托给品今投资管理,因此涉嫌欺诈。

  私募监管从严

  上述律师表示,品今系事件中,存在未履行“特定对象确定”“投资者适当性匹配”程序、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承诺保本保收益、未按照要求进行私募基金备案等情形,且资金存在未投资到金融工具中的嫌疑。

  品今系事件并非个案,其在私募基金募集资金环节和运作环节中的问题是私募行业较常见的违规行为。2020年12月23日,北京朝阳区检察院发布通报称,涉私募基金乱象严重,突破合格投资者限制、变相利诱、滥用资金等情况频现。

  睿扬律师事务所律师孙龙龙表示,私募基金行业最常见的犯罪行为之一就是集资诈骗,其中两种运作模式比较常见,分别是虚构合法身份及虚构投资项目,达到侵占私募基金财产的目的。第一种,未在中基协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假借私募基金管理人身份非法吸收资金并非法侵占、挥霍、滥用。第二种,虽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但发起设立未在中基协备案的产品或者是备案产品在运作中违规,虚构投资项目或者没有投资项目直接非法吸收资金并侵占、挥霍、滥用。

  随着私募监管体系日益完善,针对违规私募的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管日益增多,私募监管依法从严趋势明显。证监会日前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强化私募基金行业规范。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法律法规体系,夯实加强私募基金监管的制度基础。

【纠错】 【责任编辑:杨晓波 】
阅读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92211270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