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期

导读: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并将2016年确立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推动新旧动能接续的重要抓手,是补齐民生短板、改善百姓消费的突破口。新华网特推出系列稿件《激活供给侧》,聚焦供给侧改革。

    系列稿件之一——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万方)“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进“供给侧改革”做出了明确部署。在经济转型的重要窗口期,中央屡次释放改革信号并路径,无疑为打好调结构攻坚战“瞄准”了突破口和着力点。

    随着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尴尬局面逐渐显现,做好新增产能和存量产能之间的加减法,是考验着产业结构调整这盘大棋如何落子的一道复杂“算术题”。

    “减少”过剩供给 打响去产能歼灭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9%,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45个月下滑。PPI的持续下降,被业内视为工业领域通缩、产能出现过剩的信号。

    而从统计局提供的分行业指数来看,石油加工、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重工业成为影响PPI持续下滑最深的领域,即意味着包括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等多个领域中,产能过剩已成“痼疾”。

    今年以来,各地钢厂相继曝出的停产潮揭露出冰山一角。

    10月份以来,福建三钢包钢、首钢长治、新抚钢等钢厂相继以生产线检修方式变相停产。11月14日,唐山淞汀钢铁厂宣布停产,成为继山西海鑫之后第二个500万吨以上的停产钢厂。

    利润迅速下滑、产能利用率偏低成为钢厂陆续停产的直接诱因。数据显示,1-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亏损面达47.52%;2014年全年,国内粗钢产能利用率低于70%。

    打响去产能歼灭战,中央层面态度坚决。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四个歼灭战”,其中就涵盖应对产能过剩;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去产能”更是明确被列在明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

    在存量产能推进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有“啃硬骨头”的决心,让市场及时出清,果断淘汰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另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关停、清算,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完成内在的改造升级。

    事实上,过剩产能的转型升级、要素重配已是进行时。从脱胎于中国南车、北车的“神车”横空出世,到国家核电和中国电力两大航母合并,从五矿、中冶开启并入式重组“合体”模式,到中远洋与中海运整合方案获批……今年以来,涵盖有色、航运等产能过剩领域的国企重组路径清晰、步履疾行。

    李克强总理曾对此做出明确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问题。”

    “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优势产能,是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时不得不做好的“多维减法”。只有做好这道减法题,才能避免资源错配,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

    “增加”新供给 创造消费新风口

    今年十一黄金周,北京白领小李再次选择走出国门,成为赴日消费大军的一员,“同样的东西国外价格便宜,可选择的商品比国内多,并且质量也有保证,享受到的服务更是一流。”

    墙内需求墙外开花,已成为部分国人消费的新常态。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2015出境消费预计将达1.1万亿元。

    购买力持续外流暴露出我国供给体系长期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一方面,国人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消费结构升级正源源不断地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旧有的供给系统仅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新消费需求的能力相对较差。

    中国亟待培育出如苹果、特斯拉一般能够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的新产能。

    中央给开启消费新风口开出了“药方”——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要求;11月24日,国务院圈定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六大新消费领域;12月2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持续从供需两端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新的发展动能加速成长……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供给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是做好培育新供给、新动能这道加法题的有效逻辑。

    事实上,本届政府大力推动的“双创”、“互联网+”等行动计划,实质上都是从供给侧发力满足日渐升级的消费需求。其中,涌现出不少引领和释放需求的新市场主体。

    成立于2006年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将无人机应用在商业领域并获大获成功,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出行,挖掘到市民出行升级的新需求,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业务量完成了级数上的飞跃,极大地改变了都市人群的出行模式……

    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在“双创”和“互联网+”大潮激荡之下,大批新兴企业把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通过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新极点。

    做好调结构加减法 政府如何保驾护航

    无论是做过剩产能的减法,还是做新兴产业的加法,供给侧改革的要义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

    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简政放权的纵向推进被视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中央屡次强调,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作为简政放权的着力点,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卓见成效。据统计,今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就是把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为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

    在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时,中央祭出了供给改革的“组合拳”,以自我刮骨的深度改革,着力降低企业成本,这既是避免产能过剩的企业负重前行,也是为创新创业企业营造更加适宜的土壤。

    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就是把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强调市场的主体作用,不代表政府一位的做减法,建立规范、合理监管、放管结合,“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以更严的标准和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才能从长远意义上建立起有序的竞争平台,从而达到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供给层面的本质提升。

    以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推进新旧动能之间的平稳接续,不仅是经济波动下行时期的应对之策,也是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布局长远的关键之举。

全 文
重塑与升级:供给侧改革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廖佳)从11月10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一周后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再到上周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岁末,“供给侧改革”频频从最高领导层的会议上,传递到民众的面前。

    其实,侧重供给端的改革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决策层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如中央经济会议所言,这不仅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翻开中国经济这幅大图谱,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对你我来说并不陌生:

    一边是经济下行压力犹在,一边是新的消费需求井喷。于是,我们看到,投资、出口增长乏力,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增强。排队买苹果手机、抢购各类新兴电子产品、出国大采购就是生动的证明;

    一边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边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热火朝天、蒸蒸日上。于是,我们发现,今年以来,钢铁、造船、煤炭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停滞、亏损的困境,高铁等高端装备却热销海内外,互联网掀起一轮波澜壮阔创业创新的热潮;

    一边是一些政府机构、企业单位效益低下,一边是民众对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迫切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我们听到,民众对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期待,对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资源极具短缺的无奈和叹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其内涵已经逐步演变为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与人们对经济持续递增预期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诸如上述的矛盾常常“携手”出现,相伴而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掣肘。如今,是时候给这些“病灶”开出药方了。

    中国经济并非缺乏后劲。多次定调当前经济形势的会议早已指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现在,决策层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推进结构性改革,来升级现有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激发未来增长的新活力。

    我们不难发现,与前两次会议相比,中央经济会议对供给侧改革显然有了更明确部署和要求。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描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承载百姓多少期待

   系列稿件之三——供给侧改革承载百姓多少期待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田舒斌 陈凯茵)“供给侧改革”不仅是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开出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将从改革释放的红利中,获取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毋庸置疑,当前教育、医疗、房地产、消费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普遍存在供给与需求错配现象。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不断打破这些行业中存在的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效率增加供给,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社会服务需求,让老百姓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教育篇:社会办学带来供给多元化

   有人感慨,“二孩”政策或让上学难这一“老大难”问题面临“雪上加霜”的境况,优质教育资源在未来或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以公立教育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供给情况真的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对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海涛回答了这个问题:“公共财政投入教育的力度虽然不会减少,但公办教育发展的财力需求刚性很强,不少地方教育经费依旧短缺,仍需社会力量大显身手。”

   今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也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为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的“发力”打好了基础。

   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政策要求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

   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被进一步打通。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明确的政策方向,教育法修正草案通过在即,促进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存在,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民间力量多了,教育才能多元化。政府保基础,民办创特色,让每个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才给家长和孩子选择的可能性。”

   住房篇: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

   用“有人撑死有人饿哭”来描述现在的楼市是在合适不过了。当定居在上海的律师大刘正为买不到一套适意的四居室而犯愁时,远在鄂尔多斯的售楼员小尹却在苦苦寻觅手上几套大三居的买家。

   今年以来中国楼市上演冰火两重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逐月上涨,而三四线城市却陷入库存高企的泥潭,业界普遍认为楼市“供需错配”现象相当明显,化解房地产库存更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及化解房地产库存。”习近平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消除“供需错位”之痛和有效去库存的一剂“良方”。

   在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回暖趋势,供不应求成为楼市的主要矛盾,在此类城市可适当提升土地的供应量和供应节奏,在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升级上主动求变,从而刺激更多的改善性需求进入市场。

   而对于库存去化周期较长的部分三四线城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化解房地产库存的具体做法,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要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