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新思路脉络渐显。今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速有所下滑的形势,政府没有继续出台短期刺激计划,而是创新宏观管理方式,坚持统筹施策、短长相宜、标本兼治,强调政策既要对解决当前问题有针对性、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适时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开放措施,协调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6%、第三季度达到7.8%,经济实现企稳向好。
面对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新一届政府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潜力,确定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并设定出预期调节的预警线。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寻找“黄金平衡点”。
   与此适应,形成相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总量政策就保持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主动力是推进改革创新,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红利,来激发市场的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点击详细]

经济增速有底限:区间管理稳预期

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后,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支撑,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保就业就难以解决。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比喻稳增长:“你要是停着不动,没准儿就会摔下来,所以还要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新一届政府设定了经济增速的下限和底限,依照“保就业”的要求测算,中国经济的下限是GDP增长7.5%;而经济增长不允许越过的底线是7%,保证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点击详细]

平稳增长有导向:打造经济升级版

稳增长不再走全面铺开的老路,而是“以点代面”维持必要投资增速,拓展新领域消费大力扩大内需,对外合作促进外贸,有效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投资不是停止,而是把握好投向,重在加强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节能环保、铁路、高科技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多元化投资主体,改革、创新投资机制;出口仍要保持一定的增速,稳定和扩展外需;扩大消费重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也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效的空间和条件。[点击详细]

调整优化结构:夯实持续健康发展基础

面对今年复杂经济形势,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着力提质增效,强调将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财政政策坚持不扩大赤字,货币政策“锁长放短”,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从过去的“用好增量”转向重点“盘活存量”。高密度出台巩固农业基础、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兴增长点等政策措施,疏通经济结构性痼疾。[点击详细]

着眼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和李克强的足迹及表述,处处透露对转型的渴望与决心。提出发展决不能等同于增加GDP、坚决纠正唯GDP用人。要求未来增长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前提,必须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必须保证就业和居民收入相应增加的增长。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将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途径,以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战略支撑,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点击详细]

深层破冰:政府自我革命“打头炮”

改革深层次障碍开始“破冰”。简政放权是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十八大后一年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动作迅速、效果明显,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截至9月25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有效地调动了民间投资积极性,极大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点击详细]

全面推进:五位一体齐啃“硬骨头”

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归根到底靠全面深化改革,并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按照2013改革重点工作,今年来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领域改革也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得到积极推动,国企改革、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得到深化。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五位一体”全面改革,习近平10月表示正制定总体方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注入新动力。[点击详细]

【责任编辑】孙炎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