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病",还能不能治好

【导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面对大学“非升即转”的规定,高校教师在"职责"和"职称"之间如何两全呢?

近日,清华教师方艳华因忙于教学,入职9年未评职称面临解聘一事引起热议,清华大学"非升即走"的规定、学生们的请愿之声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让我们不禁再一次思考何为"教师"之根本。

1993年,清华开始试行的人事改革制度中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这一规定也写进了方艳华与学校签订的合同中,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之严。方艳华却是那种不重科研却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的50多封请愿书就充分证实了这位教师的教学魅力和实力。

一面是执行近10年的明文规定,一面是有目共睹的教学实力,清华大学“辞方”一事【您也来说说】。

教学与科研到底孰重孰轻


教学才是学校育人的根本:

@Cheryl心之所爱:既为一名教师,就应把传输知识,培养学生作为第一要务,首先担负的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科研很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

@demonerin:现在高校把科研放在首位真是本末倒置呀!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研只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手段,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如果只是一味重视科研,自己是提升了,结果上课学生全听不懂,有用吗?名校更应审视自身,完善制度,毕竟一所学校的优秀与否要看这里走出去的学生。

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不可或缺:

@不聪明同学:没有科研教师无法跟上最新的学术潮流,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视野看待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Pythonman:大学教育本來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用也不应该太在意对学生的培养,自己的科研应该摆在第一位。

科研和教学本是相辅相成:

@起跑快行道:科研和教学本身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应该为教学服务的,不过现在科研活动和培养人才有时是脱节的,有多少科研成果是为了教学?学生又有多少是享受老师科研成果的?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德政相摄:这是考核机制的问题,清华这种研究型大学侧重科研无可厚非,但科研成果的易量化,教学考核偏主观化,科研与教学,二者不能放在同一地位,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您怎么看】

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这本是一个无法简单量化选择的议题,自古即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本,对于教学的首要地位自是无可撼动。不过作为以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自学能力为主的大学而言,一定的科研能力也是一名"授业者"不可或缺的,或许方艳华老师确实不醉心于职称,专心治学,不过此项规定清华大学实行近10年了,在合同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既然选择了清华大学,也就应该遵守这一规定,这应该也是一名教师和职工的职责。【一起来说道说道】

还有哪些问题正在热议


1.教学出色的教师面临解聘你怎么看?

@wangxdb:教师应尊重学校的规定,学校有责任中期提醒。

@陳愷廸:如果说解聘是因为没有注意终身学习,没有注意提高自身素养,那么其实她已经做到关注学生这一最高境界了,所以说解聘实在太苛刻!

2.英语写作这种实用专业,发表论文的价值大吗?

方艳华评价自己:"我肯定不只是一个教书匠,我对教学是很有想法的,我觉得这些想法如果能影响到一些学生的话,价值不比几篇论文差。"

@Motte-Rouge:外文系有多少有价值的科研可做?还不如把课上好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3.合格教师:学生为本还是学术为本?

@小胡: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发论文,忙拉课题,忙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

@我是一休一休是我:人各有其志,人各有其能,全身心投入课堂教育的并有一定教育成果的教师,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人才啊!

4.制度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教育?

@一览晓天下:学校教育不能死守教条墨守成规,要灵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拖拉君其实不喜欢拖拖拉拉:我觉得标准还是得有,但是仅凭职称的方法有些欠妥。因为职称对一名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查有限,也不排除职称高但是讲课不上心敷衍了事误人子弟的情况。学生评教、同事之间匿名互评的方法,都挺有参考价值的呀。【你还关注啥】


目前,方艳华已与校方达成一致,转岗为职员。结果虽然已定,但是这次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关于教师的根本职责、科研与教学的权衡、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我国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争论仍在发酵,对于诸多矛盾,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制定比较合理的标准,可以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其成长空间,人尽其才。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6811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