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展合一看似能够节约经费,集合客户及各种资源,问题是长久以来的分裂已经让各大品牌适应了各自的角色,在办展风格等方面逐渐靠拢是完全可能的,骤然合并则可能性极小。
丁之方
日内瓦展刚刚落幕,3月底的巴塞尔钟表珠宝展已在眼前——之前巴展组委会宣布,将原先的1300家参展商减少一半,展期缩短两天——一个严重缩水的巴塞尔展让人们议论纷纷,是行业出了问题,还是展会迷失了方向?恐怕不少身在其中的人也难以说清。
从统计数据上看,2017年巴塞尔展共吸引了13.5万名参观者,2016年的参观者数量为14.5万,人流量有所下降但不算明显。根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2017年的年度简报,经历了两年的下滑触底后,瑞士钟表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7%,其中亚洲增长明显、欧洲小幅增长,只有美国的情况没有起色。
在大势开始止跌回升,日内瓦竞争对手表现抢眼的背景下,巴塞尔展的大幅缩水,反映出信息化时代传统大型工业展览会的困境:一大批中间商、专业原料与技术提供者,越来越难以完全借助展会来完成自己全年的订单,参展对于这些中小商家甚至负担大于收获,这次被压缩的展位与展商几乎都是类似情况。最终,哪些品牌留在了巴塞尔呢?
斯沃琪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宝玑、欧米茄以及中端品牌浪琴、雷达、天梭、斯沃琪等,劳力士及其子品牌帝舵,百达翡丽与萧邦,LVMH集团旗下的宝格丽、豪雅,以及时尚业巨头香奈儿等依然坚守巴塞尔,让巴塞尔展在高端领域不输于日内瓦,在中端领域更是明显强于日内瓦。
同时,日本精工、中国飞亚达以及一大批德国、法国等国际品牌的长期参展,也让巴塞尔的国际化色彩成为了一大卖点。因此,虽然展会规模缩小,但可以预计,巴塞尔展组织运营的收入、主流商家及观众数量未必会有大幅度减少。当然,参展商对于巴塞尔展的服务依然有许多抱怨,比如大公司占据了太多好位置,展会过于专业了无趣味。于是,今年爱马仕去了日内瓦,迪奥干脆直接在巴黎展示自己的新品。
未来瑞士两大表展将如何演变?有人提出两展重新合一,回归巴塞尔。巴塞尔表展始于1917年,到1991年,出于对巴塞尔展格局的不满,以卡地亚为核心的历峰集团诸品牌才集体转移至日内瓦,另开沙龙招待客户与媒体,形成两展并立的格局。两展合一看似能够节约经费,集合客户及各种资源,问题是长久以来的分裂已经让各大品牌适应了各自的角色,在办展风格等方面逐渐靠拢是完全可能的,骤然合并则可能性极小。
其实,在日内瓦沙龙展落幕之后也有品牌私下里透露明年要出走巴黎或者独立办展,不再回日内瓦。看来,在眼下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无论是主打奢华以展示高端生活为特色的日内瓦展,还是主打专业以直接面对市场销售为特色的巴塞尔展,进一步迎合展商与客商的需求才是当务之急。这一点身处其间的人其实早有体会,但问题是这些年来人们的需求变换迅速,让行内老手也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钟表较之于汽车或者时装,是个小行当,虽然脱离瑞士双展后,不同品牌还可以去巴黎的时装展或珠宝展、拉斯韦加斯的消费电子展,甚至是法兰克福与伦敦的车展,但失去了同行与表迷们的互相支持,出现从心情到生意都不好的情况也是极有可能的。这就是眼下的情形,纵使私底下抱怨无数,最终还是徘徊在日内瓦与巴塞尔之间。瑞士双展,是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了,但具体如何变,还在酝酿之中。
来源:2018年3月2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