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变化,与人类近现代史上大事件的紧密相连,加上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悲剧气质,使柏林吸引了众多艺术及文化创意人才——他们要从这座城市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德国政府、柏林市政府和城市社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包容和支持,也让从业者获得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文/《环球》杂志记者 郑启航
说起德国经济,中国人常会想到汽车、机器人、工业4.0等与机械制造相关的领域。而近年来,德国除了巩固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也持续发力。德国文化创意产业2016年的增加值达到988亿欧元,与机械工程行业1016亿欧元的增加值已非常接近。
在德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柏林是一颗耀眼明星,被媒体称为“欧洲最酷的城市”。
“设计之城”的支柱产业
在柏林工作的创意产业咨询师莫干妮·格拉弗说,“一天24小时里,在柏林有参加不完的聚会,观看不尽的艺术电影……”
格拉弗的话并非夸大其词。目前在柏林这个拥有约37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上演的各类演出超过5000场,市政府支持的剧院和各种商业剧院的观众人数每年达到130万人次。
柏林拥有的各类博物馆和收藏馆的数量也居德国城市之冠,超过170个,每年吸引1000万的参观者。因文化创意产业发达,柏林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德国首座“设计之城”。
另据柏林市政府数据,柏林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占比约10%,并在德国的文化创意经济中占据重要一席。柏林创意产业中,仅设计行业和软件/游戏行业的销售总收入就达到98亿欧元(2015年数据)。德国20%的电影公司、19%的表演艺术公司、16%的广播公司和12%的设计公司都集中在柏林。
在柏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2015年,柏林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媒体和创意产业的公司数量达到3.7万家,同比增长了3.7%,而软件/游戏、表演艺术两个行业的公司数增长分别达到了7%和6%。2016年与2015年相比,上述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了7%至18.56万人,软件/游戏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高达13.7%。
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柏林市政府经济、技术和研究部门的媒体负责人英格丽德·瓦尔特表示,“过去150多年间,柏林对于从事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人而言,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因为这座城市一直在变化。”
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让柏林成为德国的铁路和经济重镇。20世纪初,柏林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发源地,产生了新的建筑、绘画和电影的艺术风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20年代,全球经济进入“兴旺的20年代”,柏林也迎来自己的大发展,通过兼并周边地区,面积扩大了13倍,达到近900平方公里,人口翻倍,达到近400万人。此时的柏林在科技、文化、教育、建筑、电影等多个领域都人才辈出,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爱因斯坦当时也是在柏林赢得国际声誉,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柏林进入恐怖统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柏林大部分地区被盟军炸毁。此后美苏冷战开始,柏林又被柏林墙一分为二,曾经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波茨坦广场变成了铁丝网、塔楼、机枪林立的无人区。1989年柏林墙倒塌,柏林再度成为一座城市。1991年德国决定将首都由波恩迁回柏林,于是柏林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建设,让柏林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工地”。
持续的变化,与人类近现代史上大事件的紧密相连,加上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悲剧气质,使柏林吸引了众多艺术及文化创意人才——他们要从这座城市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德国政府、柏林市政府和城市社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包容和支持,也让从业者获得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柏林市长米夏埃尔·穆勒认为,柏林的“开放和包容”是吸引艺术家、科学家和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艺和创意、开放和包容,也体现在柏林城自身的建设中。在柏林的重修过程中,并非完全遵从修旧如旧,而是寻求创新和突破,努力将现代设计与建筑的传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传统建筑、街区的神韵,又让修复的建筑、街区满足现代使用和新的审美需求。
例如,德国现在的联邦议会大厦就是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时期的议会大厦,该建筑落成于1894年,曾因1933年的大火和二战损毁严重,1994年开始修复,历时5年完工。修复后的建筑保留了原建筑的外墙和形态,但内部进行了重新设计,而且原建筑的古典穹顶没有被恢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全玻璃化圆形穹顶,给该建筑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审美。如今,联邦议会大厦成为柏林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天排队参观的人群队伍都长达近百米。
德国政府和柏林市政府也一直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中国人熟知的柏林电影节创立于1951年,目前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其最初的构想就来自原西德政府。
2009年,为了迎接“东面画廊”20周年,更好地保护柏林墙遗址,柏林市政府一方面加固墙体,另一方面,再次邀请当年的艺术家重新绘制当年的涂鸦作品,既保护那些画作,又希望更好地将柏林墙留给后人。
此外,柏林市政府还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企业家提供各种资金支持。
生活“便宜”的名城
除了历史文化的积淀,柏林当前吸引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便宜”。
根据比价网站Expatistan的数据,目前柏林的综合生活成本要比伦敦低32%,其中住房成本低40%,交通成本低38%,娱乐成本低35%。与巴黎相比,柏林的综合生活成本要低22%,其中住房成本低35%,食品和娱乐成本分别低30%。
而与德国的大城市相比,柏林也便宜不少。柏林的综合生活成本比法兰克福低8%,其中住房和娱乐分别低11%,较慕尼黑低7%,其中住房便宜18%,娱乐便宜15%。换句话说,在柏林吃、住、行、玩要比在西欧同级的其他都市实惠许多。
柏林的便宜有其历史原因。冷战期间,东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两德统一后,柏林虽发展迅速,但与伦敦、巴黎的差距依然不小。2017年,柏林人均GDP约为3.8万欧元,而巴黎约为5.4万欧元,伦敦约为5万欧元。而且,两德统一,柏林墙拆除,此前修筑柏林墙的无人区重新可以住人,也大幅增加了柏林的住宅用地供给面积。
当然,在控制生活成本和住房成本上,德国和柏林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上世纪2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动荡导致纳粹党在德国得势,并在30年代上台执政,因此德国一直是欧盟内部对通胀最为警惕的国家。在控制住房成本上,由于德国6成以上的人都是租房,相较于其他国家,德国对于租房人更为友好,当房租上涨过快时,通常会采取抑制措施。
2007年到2014年,由于柏林吸引的初创企业快速增长,柏林的房租也不断上涨,租金增幅达到28%,为德国全国水平的2倍,为此柏林市在2015年年中出台了控制房租上涨的法规,并加大了公寓房的建设力度。
根据该法规,柏林市政府对房屋租金进行监控,相关监督机构根据每两年一次的租金普查数据来制定柏林每个区的每平米房租中间价,该区新的租房合约的租金价格最多只能在上述中间价基础上上浮10%。
根据德国著名的房产网站ImmobilienScout24的数据,该法的效果较为明显,出台仅一个月,柏林的平均租金就下降了3.1%。
此外,柏林市还制定了增加住房供给的规划,2015年到2025年,柏林市计划新建3万套供出租用的公寓,以满足增长的租房市场需求。
柏林市财政部门负责人马蒂亚斯·科拉茨-阿嫩曾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将柏林的生活成本依旧控制在普通工薪阶层能够负担得起的水平。”
来源:2018年9月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