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种生物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普及,美国政府已经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收集接触到这类技术的每一个人的起居时间和体格指标。
《环球》杂志记者/熊通
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希波克拉底誓言,防止技术损害人类利益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也可能只存在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中,那么技术就有可能会被滥用,不论有意无意,不论滥用主体是黑客个体、技术企业或是政府部门。
9月,斯诺登出版回忆录《永存记录》,谈及美国情报部门大规模监控全球民众,并将民众的一切上网记录永久保存。这使得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其书《1984》中描写的“老大哥正看着你”变成了“山姆大叔正看着你”。
不过,与以往不同,他在书中也提到,虽然美国国安局能钻法律空子监控民众,民众也并非没有相应的方法保护自己。
被监控的原因
50年前,当互联网刚刚被发明时,它还是个完全不受限的新鲜社会事物。那时,人们每天可以使用跟前一天完全不一样的用户名,表达完全不同于上一个角色的观点,完成完全不同于上一个身份的事务。
在这种近乎绝对自由的空间里,各国政府看到了潜在的治理真空,各国企业看到了潜在的商机。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等国政府利用互联网探索进行社会治理,各国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谋取利润。不论政府还是企业,其所针对的核心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人。
为此,个人在互联网上的随机账号,开始逐渐变得固定。这时,个人网络账号与其在现实中的法律身份开始融合。
21世纪伊始,“9·11”恐袭事件发生,被认为是小布什总统任内美国情报部门监控系统发生了重大漏洞。此后,美国政府通过了以监控民众通讯为措施之一的“美国爱国者”法案。
此举曾引发美国国内巨大争议,部分民众认为,美国当局不应在没有获得国会特许的前提下,出现随意监听民众的通讯信息等监控民众的行为,因为这侵犯了民众的隐私权。有团体将同美国政府有关的情报部门告上法庭,以寻求司法解释。然而,由于情报官员刻意采用模糊语言辩解情报部门没有违法,将反恐所要采取的“一切必要联络手段”解释为“一切个体的通讯行为”,法官决定不予处置。
美国民众寄希望于总统变更能够带来变革,但到了奥巴马执政时期,虽然他承诺结束两场反恐战争,但针对民众的监控行为没有结束,反而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变本加厉。斯诺登披露,“美国中情局首席技术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现在的美国情报项目,就是要监控到全世界任意一位网民所有的上网行为。只需要输入跟这个人有关的一条身份信息,就可以得到他有网上身份信息以来所有在线的数据。”
反监控的原因
事实表明,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对美国民众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控在数字化时代已经开始影响到部分民众的正常生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企业宣传推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技术目前也被用到了情报监控中。
由于疑似恐怖分子在其犯罪之前往往隐蔽得跟普通人一样,这些人和普通人的日常行为就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提前预判这种潜在风险,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反恐机构开始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摄像头监控到的人进行无差别识别,导致出现一些普通人被误认为是恐怖分子的情况。
这是数字时代的一个悖论:如果人的行为可以完全通过大数据预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么有人会认为,反过来先用大数据来判定这种结果,似乎可以终止某些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然而,这种立论是危险的,因为根据互联网记录来认定的话,几乎每一个人都犯有或大或小的错误,甚至有些是严重的错误。如果让机器人随意按照监控到的人的永存数据来预判一个人的行为,那么恐怕很多人都要待在监狱里了。
另一个让美国民众对政府监控行为感到愤怒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无差别监控行为不受国会或者联邦法案监督。换句话说,如果普通人的行为应该被监控,那么监控者的行为也应该被监督,否则一旦监控权被滥用,被监控人的隐私将会被有意无意地泄露。
按斯诺登的说法,如果美国情报机构找不到确凿的恐怖分子,为了回应社会关切,就可以从所监控的数据库中找到一个有很多污点记录但却在法律上无辜的人当替罪羊。
有争议的监控手段
在好莱坞,一些谍战片通常把窃取数据的特工描述成为身手敏捷的“机灵鬼”,而到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今天,美国情报部门也开始进行技术革新。在新的技术时代背景下,通过人力搜集情报与采用信号搜集情报的比率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不了解信号技术的民众认为,美国政府是通过监控民众聊天中的特定单词来判断这个人有没有潜在恐怖威胁,而据一些包括斯诺登在内的高端技术员的说法,美国情报部门如果那样做,成本耗费太高。
据斯诺登披露,真正有效的监控手段是,情报部门通过监控无线通讯的路边传输基站来收集所有民众在其一切电子设备上的网络传输信号。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监控手段,美国政府可以摸清世界上所有人何时何地使用哪一台电子设备传输了信号给另一端的何时何地何人的哪一台电子设备。不仅如此,随着各种生物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普及,美国政府已经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收集接触到这类技术的每一个人的起居时间和体格指标。
近些年来,云存储技术兴起,在各国特别是美国主要科技企业的广而告之之下,开始变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过,有业内人士却指出,当个人的数据被上传到所谓“云端”,这些私人数据,不论是家庭照片还是个人求职档案,都不再属于原始上传者,而其使用权利已经拱手交给了“云端”的所有企业。
另一个被科技企业反复推广的概念是物联网。最完善的家庭物联网概念,在产品推广者的口中是,只要眨一下眼,房门就打开了,只要吸吸鼻子,空调就调节室内气温了。但有业内安全人士指出,家庭物联网也有可能把监控技术“引狼入室”。
云技术和物联网已是进行时,并非将来时。在10月20日于乌镇举行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360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建华表示,随着自动化程度提升,代码中的漏洞也随之增多,在万物互联时代,漏洞危害就这样闯入现实世界。
安全方案
一些民众认为,只要删除自己在电子设备上的数据和在线数据,就能减少数据被滥用的概率。但斯诺登解释,技术上的所谓“删除”,其实对监控者更为有利。因为“删除”之后,似乎是从电脑中看不到了,但实际上,这些数据只不过被转移了物理位置,隐藏到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看到的一个文件夹下,在线“删除”是同样道理。而多数美国情报部门监控人员都是高水平的技术员,他们轻而易举就能恢复被用户删除的数据。
斯诺登建议,与其“删除”,不如加密。普通民众认为,只要美国中情局技术人员想要破解,就一定能够破解掉所有加密的数据。但斯诺登说,“加密方式有许多种,因为算法有无数种。按照算法递进的原则,给通讯技术加一种密,就可以让想要解密的技术人员花费几个小时,那么给这种技术加多种密,技术人员破解的时间可以长达数月。像我这样的高级技术人员往往会给最高级别的秘密加上几千次方的密码层,并且把密码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且存放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服务终端上,这样,就算最尖端的监控人员想要破解这把密码锁,也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目前已有一些独立技术人员给网民准备了这样的应用程序。虽然从理论上看,要做到这一状态,技术很复杂,但是展现给普通民众的,就如普通电脑公司展现的一样,是一个可以让用户简易操作的平台或软件。
此外,现在最容易被滥用的技术是人脸识别。因为生物信息是与生俱来的与人最亲密的信息,一旦被滥用,将遭遇“变脸危机”,所以这种信息理应被法律监督使用。
不久前,嘉兴上外秀洲外国语学校的一支科学小队称,他们在一次课外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照片就能代替真人进行脸部识别,从而骗过小区里的丰巢智能柜,取出别人的货件。
这说明,人的一切身份信息也许都应该被高级加密处置。这样,即便山姆大叔正在看着你的脸,他也需要揉个好几十年的眼睛才能看得清。
合法的监控
虽然监控有许多弊端,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监控本身都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进行适当的、有效的且有监督的监控,那么不仅不会伤害到民众利益,反而可以打击不法分子,给民众带来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当然,要达到这一积极的目的,就需要立法的速度跟上技术的进化速度。
2015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打赢了针对时任美国中情局局长克拉珀的要求政府机构的监控行为受到国会有关法律监督的一场官司。
2017年,由白宫情报与通信技术审查小组编写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报告:剧变世界中的自由与安全》一书指出,国安局应该停止收集美国人通话数据,国会应该尽快通过法案将这些数据库交由电话公司或第三方机构保管,任何想要获取这些数据的机构和企业都必须获得涉外情报调查法院的特别许可。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民众认知这些法案的紧迫性,一些美国团体通过各种诸如技术法律培训班等手段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美国的一些媒体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来源:2019年10月3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