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在书中有体现,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想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换句话说,我不能接受任何孩子读了我的书,得到的感受却是他/她被排除在外了。”
焦东雨
陈振盼(Jason Chin)是一位专注于自然科普领域创作的美国童书作家与画家。他的作品堪称“硬核科普”,涉猎题材广泛而宏大,从美国西海岸的巨型红杉到绵延千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从看不见又无处不在的万有引力到一座海岛跨越600万年的诞生与消亡。
翻开陈振盼的书,他画笔下的孩子既有黑发黄皮肤,也有金发白皮肤,还有卷发黑皮肤……“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都在书中有体现,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想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换句话说,我不能接受任何孩子读了我的书,得到的感受却是他/她被排除在外了。”陈振盼说。
在人们通常印象里,美国画家画美国社会,肤色各异是写实,就像一碗沙拉。而陈振盼认为,美国的童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内容,在种族议题方面,都还不够多元。而且,他认为沙拉意味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却不会完全融合,长期来看,熔炉的比喻更成立。他的作品,无疑是要给熔炉加点热。
斩获大奖的华人画家
迄今为止,陈振盼最知名的作品是《大峡谷》,这本书于2018年获得了凯迪克奖银奖。凯迪克奖每年一次,金奖、银奖共有四五个名额。关注儿童阅读的中国家长很多都知道凯迪克奖,虽然这个奖只是面向美国创作者,但随着近年来大量国外绘本被引进到中国,它成为童书界的奥斯卡,是家长们为孩子选书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大峡谷》的主角是一名黑发黄皮肤的亚裔小姑娘。事实上,陈振盼就长着一张中国读者熟悉的面孔。他有1/2的华裔血统,祖父母分别出生于广东和香港,母亲则是拥有苏格兰和爱尔兰血统的英裔美国人。当他的祖父母离开故土百年之后,一枚银色的凯迪克奖徽标,让陈振盼成了这个奖项80多年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华人获奖者。
“我的父母教育我拥抱我的华人文化与传统,无论住哪,我们都很在意与街坊邻居分享我们的文化。比如,他们总会带中华美食给我的小学同学分享。他们把我的华人血统看作特别之处,我也接受了这种观点。”陈振盼说。
这种观念也体现在父母为他准备的读物方面。家里有很多书,父母既会为他读西方作家的作品,也会为他读源自中国的书籍,其中就包括亚瑟·威利翻译的《西游记》,那是他最喜欢的书之一。他喜欢孙悟空,觉得孙悟空聪明又有趣,童年时他一度是孙悟空的铁粉。
双重身份的自信与自洽
陈振盼也有不愉快的童年记忆。他回忆,一次在停车场,一个女性愤怒地辱骂、叫喊着种族言论,试图踢打、攻击他父亲。那是越南战争结束后不久,正是日本汽车开始占领美国市场的时候,当时他家住在密歇根州(美国汽车工业中心)。那时候陈振盼只有4岁,他感到很害怕。
类似父亲的遭遇,后来陈振盼自己也经历了很多。但他认为自己的经历还不算太糟糕。
陈振盼认为,如果有人对他的身份感到困惑,是因为他并不符合那些人认知里的身份定义。他认为划分人群并按照分类对人做价值评判是人性使然。“我既是亚裔美国人,也是欧裔美国人,就像我父母说的拥有‘双重’身份。当然,我也有过那种感觉自己是局外人的时候,但那都跟当时的具体情形以及人们对待我的态度有关,与我对自己身份的信心与认同无关。”
得益于多元包容的跨种族、跨文化家庭环境,陈振盼表示他从来没有过不被接纳、缺少归属感的感觉。“事实上,我感觉自己既属于华裔美国人的空间,也属于白人美国人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是指文化层面的情形和环境。他说,从这个层面来说,混血儿反而是一种优势。
所谓“优势”,从市场角度举个例子,比如他祖父给他起的中文名“陈振盼”,印在他的童书《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封面上,配合着画面上的黑发小男孩,是不是天然更接近中国读者?
平等和多元从童书做起
准确地说,陈振盼“双重”身份的优势,更体现在他创作童书的过程中——对种族议题的敏感。
几个月前,当“弗洛伊德事件”引爆席卷全美的反对种族主义骚乱,陈振盼从童书创作者的视角表达了他对事件的关切。那段时间,他在社交媒体账号上转发的消息都是“我们需要多元的书籍”“抵制偏见主题的童书”“反对种族主义的童书”等等。
在《穿越侏罗纪原始森林》的结尾,像电影埋下伏笔那样出现的新人物是一个金发小女孩。同样的手法复制在了《穿越寒武纪珊瑚礁》里,故事结尾更是出现了三种不同肤色的孩子。《万有引力》也出现了两种肤色的孩子。而他的新书《你在宇宙中的位置》至少出现了三种肤色的孩子。即便是创作科普书,陈振盼也在尽己所能传递“多元”的讯息。
“首先,我想要少数族裔的小朋友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代表,我想要他们可以从书中看到‘自己’。因为当你看到自己被代表,你就接收到了一种‘你被在意’的信号。其次,对于读我的书的孩子,无论是少数族裔,还是多数族裔,我想要向他们呈现不同文化的平衡。我自己相信所有人平等还不够,我必须通过一个个平等的代表把这样的理念展示出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陈振盼也是这样实践的。“孩子还很年幼的时候,我就开始跟他们谈种族和种族主义的话题。因为很小的孩子(大约3岁,甚至更小)都会表现出种族偏好。”如前所述,陈振盼认为这是人性使然,虽然不是种族主义,但却是种族主义的根源。
“如果要让肤色不至于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阻碍,如果我们想要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孩子年幼时就教育他们:无论长什么样,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必须教育孩子把不同种族的人都视作潜在的朋友,而非恐惧和视对方为潜在的敌人。”
来源:2020年11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