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和崛起,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欧洲呈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首次相对颓势,但由此断定欧洲将“无足轻重”为时尚早。
闫瑾
过去十年,欧盟处于多重危机交织之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尚未从危机中完全走出来的欧盟带来新的沉重打击。当前,欧洲国家疫情凶猛反扑,欧洲范围内累计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000万例,成为第二波疫情“震中”。
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代背景下,让人忧心欧盟将何去何从。
五大痛楚
综合分析欧盟当前的困境,可归结为五大层面。
一是欧盟经济改革举步维艰,疫情使本就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自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欧盟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有学者认为,此次疫情对欧盟经济的破坏程度甚至超过1929年的大萧条。可以预见,欧盟经济在未来若干年依然难以摆脱陷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民众福祉亦难改善。
二是欧洲传统政党衰落,政府执政能力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欧洲传统政党支持率下降,其在政府和议会中的席位缩减,政治影响力下降,很容易产生执政能力虚弱的政府。这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效率,延缓决策进程,因不断受到反对意见掣肘,最终达成的决策也是大打折扣的妥协方案。久而久之,民众会怀疑他们的民主体制可能出现了故障甚至被特殊利益集团主导,以致民众的利益遭到忽视。欧洲国家这种政治拼图的变化,使得成员国和欧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都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需要。
三是难民危机重创欧洲,欧盟内部分歧和矛盾突出,难民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疫情刺激下欧洲民粹主义势力日盛,反全球化、反欧盟、反一体化的政治势力影响日盛。
五是疫情加剧了欧洲民众疑欧情绪,欧盟内部裂痕加深,欧洲一体化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多管齐下渡危机
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欧盟向来是在危机重压下,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艰难前行的。尽管面临疫情和经济衰退双重冲击,欧盟多措并举力争渡过危机。
第一,重建欧盟的团结,重塑欧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弥合裂痕。2019年7月,身为德国前国防部长的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赢得多数票。在当选欧盟委员会新任主席之时她就明确表示,任期内要建设一个“团结、强大的欧盟”。在抗击疫情中,她多次呼吁欧盟成员国加强团结协作。
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作为欧盟领头羊,为了促进欧盟团结,重塑欧盟凝聚力,放弃了反对建立“恢复基金”的立场,转而支持法国,共同推动通过7500亿欧元的经济救助基金。
德国从今年7月1日起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默克尔就此发表讲话说,德国在欧盟遭受史上最严重挑战之时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团结起来,让欧洲再次强大’,就是德国在担任主席国期间的座右铭”,“欧洲保持团结一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第二,出台大规模经济救助计划,帮助欧盟国家疫后经济恢复和重建。疫情重压下,欧盟首脑经过4天4夜马拉松式谈判,终于达成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救助计划,这对疫后欧盟各国经济都至关重要,被称为欧盟史上最强经济刺激计划。与此同时,欧盟还通过了2021~2027年总额为2.1万亿欧元的共同预算,并有重要举措推出。冯德莱恩称,协议的达成将为欧洲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致力于构建欧盟独立自主“防务联盟”,应对多元化的安全挑战。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加速扩大,欧盟日益感觉到单纯依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来保障欧洲安全着实堪忧。默克尔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欧美之间的大西洋联盟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过去完全依赖别人的时代结束了!”
当前,欧洲安全形势持续恶化,面临日益多元的安全挑战。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频发、难民危机持续存在、传统政党影响力下降、民粹主义势力崛起等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此外面临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欧盟需要提高自身独立防务能力。
变局下的中欧航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年4月发文指出,世界秩序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将“永远改变”,各国面临历史性挑战——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建设未来。
欧盟在如此时代变局中居于何种位置?中欧该如何在变局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和崛起,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欧洲呈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首次相对颓势,但由此断定欧洲将“无足轻重”为时尚早。
欧洲老牌强国云集,经济基础深厚,科学技术先进,危机管理手段和经验丰富,欧洲一体化本身就是在克服困难和危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欧洲发展的韧性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不容小觑。不管世界格局如何演变,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必然是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在美国因内部问题“自顾不暇”的背景下,欧盟正考虑如何在一个“没有舵手”的西方世界开展国际合作,或者与其他伙伴国家合作,充当以尊重规则为基础的西方世界新的领导者。时代变局之下,中欧关系作为世界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断凸显。
今年3月,欧盟发表《欧中战略展望》,在申明“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要性的同时,把中国定位为欧盟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和谈判伙伴。欧盟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欧盟27个成员国与中国进出口总额为3287亿欧元,同比增长约2.6%。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得益于良好的中欧双边关系和互补的经济优势。合作共赢始终是中欧双方开展经贸合作的主基调。截至2019年的近40年里,中欧贸易规模增长了250倍。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上升,截至7月份已连续3个月每月开行超千列,为保障疫情下中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深化对华合作,有助于欧洲经济爬坡过坎,也将为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共同维护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提供机遇。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14日在中德欧首脑视频会晤中表示,当今世界需要欧中加强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更加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符合欧中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欧方领导人还再次确认,将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2020年11月1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