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8 月12 日,在日本东京,外卖送餐机器人DeliRo 在为顾客送餐
日本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经济财政白皮书提出“普及数字技术,抓紧培养数字科技紧缺人才”,意图打破政治横向壁垒、推动经济社会变革,为“后疫情时代”经济破茧重生、破局求新创造积极条件。
郑文杰 刘云
新冠肺炎疫情给日本带来巨大挑战,集中体现在经济增长、社会治理两大方面,也为全社会认清发展短板、加速数字变革创造了特殊机遇。
日本首相菅义伟把设立“数字厅”作为抓手,其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经济财政白皮书提出“普及数字技术,抓紧培养数字科技紧缺人才”,意图打破政治横向壁垒、推动经济社会变革,为“后疫情时代”经济破茧重生、破局求新创造积极条件。
迎接“社会5.0”时代
在安倍内阁中后期,日本政府认识到自身在数字领域落后于时代潮流,已影响到国家综合竞争力,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数字技术发展的战略。
2016年,日本内阁府在“第五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首次提出“社会5.0”。计划指出,日本继狩猎社会(社会1.0)、农业社会(社会2.0)、工业社会(社会3.0)、信息社会(社会4.0)后要实现智能社会(社会5.0),即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高度联通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性问题。
计划认为,“社会4.0”存在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而在“社会5.0”中,物联网将联通所有人和物,分享各类知识和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技术的运用,将极大改善少子老龄化、农村人口稀少、贫富差距等问题,创建一个拥有希望、相互尊重、每个人都可以大展身手并提升获得感的全新社会。
同年,日本正式实施“My Number(我的号码)”制度。作为个人信息标识,日本每个国民都拥有一个12位专属号码,成为实现“社会5.0”的重要保证。“My Number”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障和税收系统的效率和透明度,在网银认证、在线开设账户、无票入场、防止门票倒卖、管理志愿者、查看母婴健康信息等领域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按照计划,政府将于2021年3月在“My Number”中加入“健康保险证书”功能。
“社会5.0”的另一基石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旨在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提高城市和地区的功能和服务效率,并创造舒适性、便利性的全新城市系统。“智慧城市”的关键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尖端数字科技。物联网使获得物理空间的庞大数据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实现了大数据的及时分析,能够迅速将结果反馈到真实空间;机器人的应用将极大节约劳力并提高劳动效率。
通过收集和分析物理空间的各种信息,“智慧城市”实现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无缝连接,接收信息的同时产出对策并精准兑现。目前,日本地方在防灾、旅游、交通、能源、医疗保健等领域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项目,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
2019年,日本作为主办国推动G20峰会发布了《大阪数字经济宣言》。宣言体现了日本对数字时代的理解,认为G20应通过数字化实现一个包容、可持续、安全、可信、创新性的社会,即日本正在推广的以人为本的“社会5.0”,将数字化作为一个整体持续为经济和社会创造效益,创造新的机会为所有个人和企业赋能,产生新的服务和就业。
“数字厅”风暴
菅义伟接替安倍担任首相后,国内政策基本继承了安倍衣钵,但更为老辣,把设立“数字厅”作为打破壁垒、整合资源、转型经济的抓手。
数字转型旨在最大程度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将数字科技作为全新要素融入传统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形态积极转型。“数字厅”将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激发数字生产潜能。
第一,构建更完善的数字政府。
一是充分发挥“数字厅”功能,纠正行政手续冗杂之处,推进政务在线办理,尽早实现全国统一的“一站式”线上办理。尽快以数字科技取代书面行文、盖印确认等传统行政方式,提高国民办理政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二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标准化的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尽早确定实施计划、国家与地方负担的比率等,给予财政大力支持。重点是建立灾害发生时共享手机GPS定位数据的系统,用于灾害救助。
三是在确保安全性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完善“My Number”制度,促进基于“My Number”私人服务的发展。
第二,创造一个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在中小企业导入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全面实现数字转型,谋求经营创新。对标志性科技突破,如无人机技术,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加快制度建设,扩大商业用途。培育利用尖端技术的高附加值产业,激发民间企业和自治体创新思维,使其主动投身尖端技术研发。
第三,大力培育数字科技人才。
数字变革,人才第一。进行顶层设计,提供财政支持,促进官、产、学、研相互配合,培养广视野、大格局的数字人才。完善面向科技人才的奖励激励制度,建立数字人才库。培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更应重视实践,包括产业发展创新、区域性问题解决等。
第四,完善5G基础设施。
实现5G区域振兴,培育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新一代移动服务、智能传真、智慧农业、智慧林业和智慧渔业等业态。针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和中小企业,制定5G引进计划,在引进流程中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
亟需传统“破茧”
菅内阁行政改革将“数字厅”作为重点,但其改革成败不可忽视日本坚如磐石的传统习惯。
日本人善于完成传统直接型工作,工作严谨,追求各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反而不易实现大的社会创新,这也导致了日本数字产业发展缓慢。有日本学者认为,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支付已领先日本20年以上。
日本企业“程序”复杂,每个人具备何种权限、能够处理何种工作早已被严格“编程”,只需按照“脚本”完成相关事项,自主创新空间有限。日本到现在仍然把印章作为企业运作的主要环节,甚至在盖印批准时吹毛求疵,固守传统模式导致组织效率不足,即使强行披上“数字”外衣,内核改变也尚需时日。
此外,日本的软件开发能力落后于时代。日本是制造业大国,机械设备等硬件制造水平世界一流,但软件开发一直是薄弱项。以汽车业为例,日本厂商曾一直致力于研发大容量蓄电电池,不重视软件和算法。而美国企业特斯拉把重点放在专业软件上,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电子单元的高效管理,这让日本车企大跌眼镜。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
来源:2021年1月2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