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 年8 月3 日上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观者在郑和图片展上观看图片
由于年代久远,直接物证逐渐湮灭流失,人们已经无法确定他们的祖先何时乘船到此,但仍信守他们是中国人后裔的祖训。外人则称他们为郑和船队水手的后人。
杜起文
2017年5月31日,中国援建的东非第一条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在肯尼亚举国欢庆中建成通车。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盛赞这条铁路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旗帜,开启了肯工业化的新纪元。
“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肯尼亚,也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从我们手中继承的肯尼亚!”肯尼亚朋友的喜悦和激情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不由回想起2000~2003年在担任中国驻肯大使期间的桩桩件件,特别是当年派人赴东非海岸,探秘肯尼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之缘,以及寻找郑和船队后代的故事。
来自拉穆的好消息
那是2002年夏天,来东非采访旅行的《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告诉大使馆新闻官,她刚刚从肯尼亚东北海岸的拉穆地区回来,在那里见到了东非中国人的后代,还带回一些中国陶瓷的碎片。早就知道,郑和七下西洋曾数次到达今天肯尼亚的港口城市马林迪和蒙巴萨,这一带的印度洋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西南端。但除了史籍中的简略记载和一些传说,一直没有见到实证。范春歌带回的消息,让我和使馆同志都很兴奋,于是决定尽快派人前往,一探究竟。
几天后,我邀请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来大使官邸参加晚宴。博物馆馆长是肯尼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博学儒雅,言谈中洋溢着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听说拉穆海岸中国人后裔的事,他也非常高兴,告诉我他对郑和船队驾驶“世所未见的大船”到访东非海岸这一段历史很感兴趣,曾一度给以关注。
传说,郑和船队返航时,带回了当地酋长赠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长颈鹿和斑马。如此奇珍异兽的到来,在北京紫禁城内外引起巨大轰动。朝廷里的文人学士们经过认真考证,坚信长颈鹿就是古籍中所说的祥瑞之兽“麒麟”,从孔子生活的时代算起,已经两千年未曾造访人世了。明朝皇帝龙颜大悦,降旨正式赐名长颈鹿为“麒麟”,也给斑马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福鹿”。
博物馆馆长说,对拉穆地区的考察很可能发现关于中国与非洲大陆历史交往的重要资料和线索,肯国家博物馆愿意就此同使馆开展合作。次日,博物馆馆长派人送来早年他在瑞典求学时收藏的复制版明朝永乐年间的《麒麟瑞兽图》,并说已安排好肯尼亚考古学家陪同大使馆官员赴拉穆实地考察。
“中国拉穆”的海丝印记
2002年12月5日至8日,大使馆年轻外交官陈延军、陆竞春在肯国家博物馆和蒙巴萨博物馆几名考古专家的陪同下经马林迪到达拉穆,然后乘渡船前往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这一地区与仍处在战乱中的索马里毗邻,偏远落后,安全形势不好,一路行程十分艰苦。因为没有停靠的码头,人员只能在浅海上下船只,从海水中蹚过去。为防无处不在的蚊虫,两个年轻外交官学当地人的样子,用大块花布围作筒裙,在船上严密护住腿和双脚,下水时高高撩起。几天的实地考察让大家惊喜连连,拉穆地区古代与中国交往的帷幕缓缓拉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视线里变得清晰起来。
印度洋东非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拉穆群岛是这一航路上中国瓷器贸易的中转站。肯尼亚考古学家介绍,自中世纪以来,“中国拉穆”即是非洲人用来称呼从拉穆地区转口的中国瓷器的专用名词。肯境内迄今已发现中国古瓷器遗址40多处。其中,在拉穆群岛的曼达岛上出土了中国9至10世纪的越窑瓷和白瓷。在帕泰岛及对面的大陆发掘出大量16、17、18世纪的青花瓷。当地富豪人家自古就有在家里客厅和墓穴四壁饰以中国瓷器的风俗。考察组在曼达岛的古村落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中国古瓷器碎片。
拉穆群岛海域属于典型的环礁湖地貌,水下暗礁密布,过往船只如不熟悉沿岸水路,很容易触礁沉没。考察期间,恰好有附近渔民打捞上来一只上釉陶罐。罐高约70厘米,罐口直径20厘米,罐身栩栩如生的两条龙形图案像在大声诉说:我的家乡在中国。肯尼亚考古学家认为,这么大器形的陶罐应该是船上生活用品,而不是贸易品。这一带海域经常有保存完好的物件打捞上岸,说明海底有大型沉船。当地人说,前些年有不少国际文物贩子来到此地,从民间大量搜集中国瓷器。
当地民间传说,几百年前有一艘中国商船在帕泰岛外触礁沉没,船上十几名水手在海岛南部上岸求生。起初,当地人不愿接纳他们。但当地有一条巨蟒为害多年,吞噬了很多牲畜和村里孩童,民众不堪其苦。村里酋长遂与水手们约定,如能除掉恶蟒,愿为他们提供容身之地。后来,一名水手勇士用小牛为诱饵,成功手刃巨蟒。水手们从此登岸,与当地人通婚,世世代代,繁衍至今。
水手们登岸的上加村遗址内,有一座古墓群。其中一片坟墓明显与当地穆斯林墓葬不同。墓四周建有环形矮墙,坟头朝向东北,墓碑上刻的阿拉伯文字已经辨认不清了。肯尼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应该是中国水手及其后人的坟墓。中国水手上岸后,为和当地人融合,皈依了伊斯兰教,墓碑刻有中国文字的一面可能被文物贩子整片切割,运至海外。
16、17世纪,上加村曾繁荣一时。后来葡萄牙人入侵,村庄毁于战火,村民迁往岛上一个名叫西尤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直接物证逐渐湮灭流失,人们已经无法确定他们的祖先何时乘船到此,但仍信守他们是中国人后裔的祖训。外人则称他们为郑和船队水手的后人。
叩访西尤村中国水手后人
叩访西尤村中国水手后人是此次考察的高潮。村里有中国人后裔四五十人。考察组走进其中一户人家,女主人60岁上下,有5个孩子,小女儿姆瓦玛卡·沙里夫17岁,在外村上中学,当天正好在家。母女两人肤色较当地人浅(女主人坚持说她们要比邻居们白皙很多),脸型五官能依稀看出中国人的特点,头发也不那么卷曲。女主人连连感叹,“几百年了,终于有人从中国来看望我们了!”她找出一个瓷碗,说是她姥姥传给妈妈,妈妈又传给她的。早年,村里有几十户“中国人”,嫁娶多半在彼此之间进行。后来搬走的越来越多,如今只剩4户人家了。女儿姆瓦玛卡对祖先在遥远东方的家乡充满好奇,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中国。
考察组回到内罗毕几天后,大使馆向国内发回《关于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与中国早期交往的考察报告》,引起各方的兴趣和关注,一批批媒体人和旅行者纷至沓来。第二年,我离任回国。继任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在拉穆考察时会见姆瓦玛卡,为她争取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2005年她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
在中国7年,姆瓦玛卡取了中文名字夏瑞福,所到之处被视作中国在远方的亲戚和中非友谊的象征。如今,获得硕士学位、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中国女孩”夏瑞福已经回到家乡肯尼亚。肯尼亚与“一带一路”的情缘也在书写着更加激动人心的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7月28日,在曼达岛开幕的首届“古今中国与东非联系国际论坛”上,由中国、美国和肯尼亚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宣布在曼达岛发现了具有中国血统的3具人骨遗骸,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作者系中国前驻肯尼亚、希腊大使,曾任中国–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

来源:2021年2月1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