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们选择居住在哪里,科技就发生在哪里
在新一轮科技人才“抢夺战”中,哪些城市会成为科技创新的未来“理想之城”呢?
《环球》杂志记者/张海鑫
假如科技是有性格的,过去它偏安一隅,偏爱景观优美的郊外小镇,如今,它却更爱都市的热闹与便利。
而决定科技性格的恰恰是科学家们的选择,他们选择居住在哪里,科技就发生在哪里;他们选择哪些研究的领域,科技便朝着哪个方向延伸开去。
2020年,疫情影响着各国科技策略,也让科学家在全球城市之间重新做出选择。那么,在新一轮科技人才“抢夺战”中,哪些城市会成为科技创新的未来“理想之城”呢?
城市的胜利
黛博拉·佩里·皮肖内在《这里改变世界:硅谷成功创新之谜》中,用“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道出了过去美国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方向——硅谷的崛起,让人们一提到科创区,普遍联想到的便是远离都市,或者城市边缘地带。
但近些年来,随着特斯拉、甲骨文、优步等科技巨头出走硅谷,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波士顿、伦敦、柏林等城市的老城区再度受到科学家的青睐,在全球掀起了一轮“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
2020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委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对居住在全球20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700多名世界一线科学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9%的受调查科学家认为未来科技创新会向全球超级城市进一步集聚,只有19.7%受调查科学家认为科技创新会向特定的中小城市集聚。
科学家们认为,随着全球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和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来科技创新会向更具有要素集聚和人员流动优势的全球城市加快集聚,同时全球范围内多方式、多形态的科技无界交流合作也会更加频繁紧密,超级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支柱地位将更加凸显,多中心节点的全球创新网络形态会更清晰。
从科学家们的选择来看,今后5年中,绝大多数受调查科学家仍计划在20个大中心城市工作发展。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仍是全球科学家汇聚的主要目标。
而且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从不同学科领域科学家的选择来看,在物理、化学、环境和生态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一些中小城市仍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较好的环境;而在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医学及跨学科等领域,超级城市对于科学家的吸引力更为显著。
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
“关于科学家‘理想之城’的系列调研我们已经开展了3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雪莹介绍,从2018年的调研结果来看,排名前5位的科学家理想工作城市依次是波士顿、旧金山(湾区)、伦敦、纽约和柏林;中国城市排名靠前的依次为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和杭州。
而在2020年的调查中,全球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北上深等中国城市作为未来工作、发展地的选择。“哪些城市在未来15年中能够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科学家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环境?”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北京和上海的支持率排前两位,第3至10位依次是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深圳、新加坡、伦敦、东京和洛杉矶。
调查显示,从未来科学家的流动意愿来看,中国、美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科技三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美、中欧和欧美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的三大主轴;未来5年,中国城市与欧美城市之间的科学家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且更趋于双向平衡——现居北上深的科学家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向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流动的比例为15.1%,而现居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家未来5年计划或考虑向北上深流动的比例为11.7%。
“未来15年中最可能涌现高科技创新创业和高成长性新兴企业的城市”,则由北京、上海和深圳包揽了前3名;拥有“硅谷”的旧金山和拥有“硅巷”的纽约排在第4、5位;排名6~10位的分别是波士顿、新加坡、东京、伦敦和特拉维夫。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中国城市被认为能够为全球富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最优发展计划和条件。其中,深圳以最高的支持率成为最受全球科学家认可的未来青年创新之城,上海和北京位列其后。
“接受调查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城市能够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多元的发展平台和力度较大的科研支持。”王雪莹表示,这意味着未来15年,中国有可能形成集聚全球青年科技人才的趋势。
科技突破未来发生地
科学家作为站在人类知识疆域前沿的开拓者,他们聚集在哪里,哪里或许就会成为全球科技突破的发生地。
比如,多数受调查科学家认为,北京在工程技术、物理、环境科学和生态学3个领域最有可能引领未来1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而上海在化学、医学领域的创新前景最被全球科学家看好。
在全球其他城市中,科学家们认为以纽约、旧金山、波士顿为代表的美国城市在未来15年仍将是全球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尤其是在生命科学、医学和跨学科领域,美国城市将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另外,伦敦在跨学科领域,东京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特殊优势,也赢得了全球科学家的高度期望。
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城市和纽约、旧金山、波士顿等美国城市在大多数热点技术领域的全球竞争中位居前列。其中,北京在各领域上的竞争力较为全面,特别是在基因、量子等偏基础研究方面优势较明显;上海主要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创新药物、脑科学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深圳则在人工智能、6G通信和智慧城市领域竞争力格外突出。
来源:2021年2月1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