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21 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会议后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视频直播画面
如果说外界对未来美欧关系“再续前缘”抱有期待的话,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欧洲人实际上已经“放弃幻想”。
刘子柚
就在美国新总统拜登宣誓就职的前一天的1月19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了新的战略性文件,核心内容是通过提升欧元的实力和地位,降低对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进而减少来自外部的金融风险。
在美国政府换届、跨大西洋关系迎来转暖契机之际,欧盟委员会为何要出台这样一份文件?
无意掩饰的雄心
这份文件出台的时机与美欧双方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期待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特朗普执政时期的跨大西洋关系陷入冷战后的低谷,欧洲人深受其苦,拜登胜选给欧洲人带来希望,欧盟委员会迫不及待地向拜登伸出橄榄枝,发布了《全球变化下的新美欧关系日程》,试图向美方释放善意。拜登也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展现出积极姿态,有意恢复被特朗普搞得支离破碎的盟友体系。
在此背景下,欧盟委员会这份关于欧元的文件,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时机上看,都是给有望即将重启的跨大西洋关系泼了一盆冷水,背后缘由值得深入分析。
是欧盟委员会对发表文件的时机考虑不周吗?应该不是,提高欧元的国际地位,抨击美元的霸权地位,应对美国的金融制裁,并不是突发的议题,文件的发布不会是“心血来潮”,而应该是早有准备。
在特朗普任内,美国将美元地位作为外交工具动辄对其他国家实施制裁的做法让欧洲深受其害。2018年,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其任内最后一次“盟情咨文”上,对美元的主导地位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甚至认为欧洲对美元的依赖是“荒谬”的,呼吁欧洲增加欧元的国际使用。这是欧元诞生后,欧盟官方第一次公开发表挑战美元的雄心。之后,欧盟又就此发表了系列报告,也出台了具体措施,比如打造“贸易往来支持工具”等。
这一次欧盟委员会报告的出台,可谓其实现战略目标举措的延续,方向上并无新意。其发布时机虽然不能说是有意给拜登就职来个“下马威”,但至少没有刻意回避对美欧关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报告显示出,欧盟的战略目标已定,就是要打造“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报告的出台也显示出欧洲对未来美国外交和跨大西洋关系的看法。如果说外界对未来美欧关系“再续前缘”抱有期待的话,从这份文件可以看出,欧洲人实际上已经“放弃幻想”。
在特朗普执政4年后,当下的欧洲不信任的不是美国哪一任总统,而是不信任美国。即便特朗普离任了,“特朗普主义”也不会销声匿迹,拜登治下的美国外交不可能完全摆脱特朗普的影响。而且,愈加明显的是,美国外交重心在亚太,对欧关系并非其优先考虑项,预计投入的资源也会有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美欧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不可能回到从前,美国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在欧洲承担过多责任。从欧洲的角度看,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信任美国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既然战略方向已定,欧洲似乎也就不那么在意文件出台的时机了。
提升欧元的一二三
欧洲打算通过何种方式来提高欧元的地位以制衡美元霸权呢?从最新发布的报告看,欧洲把希望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欧洲的资本市场。相对于美国,欧洲的资本市场既缺乏广度,又缺乏深度,对国际投资者缺乏吸引力,这一直是欧元和美元竞争的短板。但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欧盟出台规模总计75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似乎又给了欧盟新的信心。
“复苏基金”以欧盟的名义做担保,由欧盟委员会从市场发债融资,这不仅显示出欧盟在财政一体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弥补了欧元区的机制缺陷,同时意味着统一发行欧盟债券比成员国各自发行国债更有吸引力,金融市场上多了安全资产,预计5年后规模将达到1.23万亿欧元,这增加了欧洲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同时,欧盟还将继续致力于银行联盟的建设,为投资者提供高效和安全的金融服务。
第二,减少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依赖。欧盟认为,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依赖,就意味着形成对美国的“风险敞口”,最终受制于美国,沦落为美国的制裁对象。而且,即便不是有意的制裁,在危机时刻,外国金融机构也会优先服务其本国目标,比如将资金撤回本国,这不利于欧洲金融稳定。
为此,欧盟计划加强对其他国家在欧洲金融领域的投资审查,必要时可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相关的收购。同时,欧盟还计划利用自身经济规模的优势,促进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更多用欧元而不是美元计价和结算,进而降低对美元支付体系的依赖。
第三,推进数字欧元的发展。2020年10月,欧洲央行发布首份数字欧元报告,为启动数字货币项目奠定政策基础。之后,欧洲央行广泛听取各界意见,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日前在演讲时表示,希望在5年内使数字欧元成为现实。
鉴于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如果数字欧元能够顺利推出,将在与美元的竞争中占据先机。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成员帕内塔认为,数字欧元将是具有吸引力的支付工具和贮藏手段,将会助力欧元的国际化。欧洲央行的官方报告也指出,如果其他央行同意数字货币的直接跨境结算,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将会“受到影响”。
成与败交给时间
欧洲有战略决心,计划采取的手段也很多,但能在多大程度达到目的呢?至少从短期看,还不能过于乐观。
近几十年来,全球并不缺乏批评美元霸权的声音,但却缺乏实力与美元旗鼓相当的竞争者,对第二大国际货币欧元来说也是如此。欧洲经常说,经济规模是欧元的优势,但国际货币竞争的背后,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问题,政治因素也极为重要。在欧元的背后,缺乏的正是让欧元国际化的强大的政治意愿。
外界看到的这份报告是欧盟委员会发表的,但效果如何还要看欧盟成员国的态度。正如美国将美元霸权作为制裁其他国家的武器一样,如果欧洲也把欧元作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外交工具,那么货币就是一个政治或外交问题,而这类性质的问题权力掌握在主权国家手中。没有成员国的支持,尤其是主要成员国,欧元的国际化很难走远。
从成员国层面来看,不管是基于历史还是现实考虑,都有理由认为法国是支持欧元国际化的。上世纪60年代法国公开抛美元、买黄金,拉开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序幕。现在的法国,也需要统一的债券对本国的经济提供支持。
但德国不同,德国似乎对于本币的国际化从来都缺乏兴趣,德国马克曾被认为是比美元还坚挺的货币,但德国人却无意让其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现在的德国似乎也更主张把欧元的目标作用放在欧洲内部,比如维系欧洲团结、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与美元竞争。
尤其要提及的是,在欧盟委员会认为是欧元优势的债务共同化方面,德国是有所保留的。增加统一债券的发行对于提升欧元国际地位可能是好事,但对德国来讲可能意味着将会更多地要为其他国家偿还债务。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10年左右时间的情况来看,欧元的国际地位实际上是下降的,其占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从23%下降到20%,与美元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在拉大。对美元的不满并不足以成为欧元国际化的支撑,关键还是凭实力说话。如果说美元地位争议源于实力下滑的话,那么欧元提升地位的理由也很难成立,因为欧元面临的困境似乎更多。
欧元挑战美元未必成功,但揭示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在世界变局加速发展之际,国际货币体系与美元地位究竟何去何从?美元的地位是在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世界已经发生巨变,不能再按照惯性思维看待未来,美元的“嚣张特权”并非不可置疑。欧洲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贡献,虽然未必是用欧元取代美元,但至少欧洲洞察到了国际货币的问题所在。
从中长期看,欧洲虽然动作慢,但选准战略方向后稳步推进,效果往往是惊人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从来不是朝夕之事,欧元的成就与局限也不能用短期的效果来评判。
10年后的世界或许很难预判,但我们感触到,它将发生巨变。(作者系旅欧国际问题学者)
来源:2021年2月1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