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庆
自“破茧”(伊朗2003年宣布拥有浓缩铀)以来,伊朗核问题已走过近二十年,其间遭遇过“山穷水尽”的悲观时刻,也展现过“柳暗花明”的乐观场景,其长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伊核问题、伊核协议、伊美关系等热度再升温,2021年,伊核问题能峰回路转吗?或许有改变,但可能也等不到多少惊喜。
伊核问题经历了单方-多边-双边的发展轨迹。伊核问题始于伊朗单方面发展核技术与核能源,后发展为多边介入的国际谈判,2015年签订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得到联合国安理会认可。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自此伊核问题主要演变为美国和伊朗的制裁与反制裁较量,而伊核问题六方的另外五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仍然坚守协议。拜登入主白宫,使伊核问题似又有了转圜的空间。
如果把伊核问题的国际纷争看作一个舞台,下一幕场景如何呈现,取决于相关角色接下来的表现。
解铃还须系铃人,伊核问题眼下的僵局主要是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引起的,因此,主角之一的美国的态度无疑是关键的。拜登上台后,声称会重返伊核协议,但何时以及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返回,仍然充满变数。美国要求伊朗全面恢复履行伊核协议,而后自己再考虑重返协议;伊朗则要求美国首先无条件全面取消制裁,而后伊方再履行协议,双方各自坚持。最近围绕伊朗扣押韩国油轮事件,美国突发奇想,表态称伊朗可使用从韩国解冻的伊朗资产来交纳伊朗欠联合国的会费,这脑洞大开的想法,表明美国在体面地寻找与伊朗对话的渠道。
而伊朗作为主要的当事方,毫无疑问处在伊核问题的“C位”,其态度是否会随着美国新总统的上任而相应改变,对2021年事态如何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来看,伊朗显然并不想简单地顺坡推驴。伊朗领导人已表示,绝不会重新签订另一个伊核协议,也不会接纳其他国家加入伊核协议。伊朗已经按照自己对伊核协议的理解开始提高浓缩铀丰度,旨在逼迫美国及欧盟国家让步。
伊朗最近还成功试射卫星运载火箭,进一步提升了导弹发射能力,表明其并不想放弃原有立场。今年6月,伊朗将进行总统选举,保守派和改革派势力势必在内政、经济和外交上激烈较量,但任何一方在核问题上软化立场的可能性都并不大。
能影响伊核问题未来走势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配角,也可以说最大的变量,就是以色列的态度。除了大国因素,伊核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它牵涉到中东不少地区国家的切身利益。以色列是地区国家中最关注伊核问题的,强烈质疑伊朗发展核技术的动机,也完全否认伊核协议的积极作用。对美国新总统可能重回伊核协议的前景,以色列深表担忧。
面对伊朗逐步升级铀浓缩活动,以色列不愿坐视伊朗问题朝着“无人监管”的轨道运行。以色列高官和军方将领已多次暗示军事打击伊朗核反应堆的可能性。因此,不能完全排除以色列会先发制人,对伊核设施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伊朗肯定会反击和报复,可能把更多国家和势力卷进来。此外,沙特与伊朗关系如何发展,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伊核问题的走向。
如果把伊核问题比喻成中东地区上空的一团阴霾,那么它已经辗转徘徊了20年,2021年还远未到霾消云散的时刻。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2021年2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