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AI谍战:天罗地网金钟罩
  新华网 ( 2021-03-22 16:04:33 ) 来源: 《环球》杂志
 

2013年6月27日,乌克兰互联网组织成员在美国驻乌克兰使馆门前集合,要求美国停止追捕斯诺登

    在全球网络信息化程度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增长的网络攻击和入侵,使各国军政机构面临巨大风险,网络已经成为情报战新的主战场。

李赟

  古往今来,谍战(或情报战)都是军事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它是敌对双方在情报领域的对抗,目的不是直接毁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而是通过服务作战决策达成作战目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情报战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人工智能(AI)技术在情报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全源情报的获取提供了可能。与之相适应,情报领域的人、事、物等都处在改变或演化进程中,那么,所有这些元素编织的网——情报战模式,正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呢?

情报获取趋向全源

  情报战对抗的实质,是保障己方高效获取、处理、传递情报信息,服务作战决策,同时阻止敌方获取己方情报信息或向敌方释放虚假情报信息,影响敌方作战决策。与人脑相比,AI技术具有反应迅速、存储量大、响应主动且不受体力限制的优势,其在情报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情报工作的效率,增强了对己方情报信息的防护能力,并拓展了对敌释放虚假情报的方法。

  当前,美俄等军事强国正不遗余力地在陆、海、空、天、网等多维空间构建各种智能态势感知体系。AI技术加持赋能的军用无人系统更是在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发挥了从态势感知到火力打击各环节的重要作用。

  为夺得情报战胜利,占据信息优势,尽可能为对敌实施快速打击创造有利条件,美国在太空打造了包括“锁眼”“大鸟”“大酒瓶”等100多颗卫星在内的太空侦察系统;在空中将“全球鹰”“空中幽灵”“捕食者”“先锋”和“死神”等先进的无人机及侦察直升机投放实战;在海上和水下,大量设置了无人潜航器和自动识别系统,能够在敌方海军基地和港口实施水下监视和跟踪,这些系统已成为美军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美国在军事上取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胜利,斩首本·拉丹、袭杀苏莱曼尼等的重要“功臣”。

  在网络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互联互通主要渠道的当下,网络空间情报搜集也成为情报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AI武器,“键盘侠”取代“007”成为情报战台前幕后当之无愧的主角。比如美国的“棱镜”计划,通过远程电脑终端实施绝密电子监听,其实质就是利用智能网络技术搜集网络空间内的各种情报。

  使用智能网络攻击武器,不仅能搜集情报,甚至能直接协助执行摧毁和破坏等任务。如在协助美伊(拉克)联军收复摩苏尔的战役中,美网军参战分队通过网络,大量搜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及其支持者在电子邮箱和社交媒体中暴露的目标信息,使用快速定向技术多次准确定位了“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在该城的藏匿地,最终只是因战术原因而非技术原因未实施斩首。

情报分析实现“大海捞针”

  情报获取趋向全源,一方面使得战场态势更趋透明,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智能态势感知体系获得的海量数据,海量数据反会导致情报分析人员不堪重负,无法及时识别有效信息,继而延误战机。因此,为取得情报战胜利,相关方在依托AI技术构建态势感知体系的同时,也将其广泛应用于情报分析领域,使得“大海捞针”更容易实现。

  利用这些AI技术,相关人员在可用资源和紧迫需求之间搭起了一座“算法之桥”,借助算法在海量数据中“泅渡”,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情报分析自动化程度,甚至可以通过对决策各要素的汇聚,基于实时战场态势数据生成指挥官决策的未来可能结果,并预判敌方可能的行动,协助指挥官正确决策。

  比如,美国陆军的“指挥官虚拟参谋”项目,通过综合应用认知计算、AI等技术,提供持续的作战预测和作战流程评估,为指挥官和参谋制定与修改决策提供建议与预警,大幅提高其决策速度;美国空军的“数字企业多源开发助手”项目,旨在研发一种交互式问题解答系统,作为虚拟助手协助情报分析人员分析情报和制定决策,提高多源情报分析的效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的“指南针”项目,通过使用AI技术重复博弈过程,帮助作战人员揣测对手意图,为情报人员和指挥官提供短、中、长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已经投入使用的大数据分析“哥谭”平台,把AI算法与强大的引擎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精准搜索和挖掘功能的智能搜索引擎,深度挖掘所需信息,然后通过AI算法在数据之间进行关联分析与预测,该平台在2011年美军击毙本·拉丹的行动中,以及阿富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俄军的新一代RB-109A“勇士赞歌”智能自动指挥系统,可在没有操作员参与的情况下实时分析战区形势,发现并对目标进行分类,自动连接营和连的指挥所、上级司令部,甚至独立的无线电电子对抗站,并实时共享情报和下达作战指令,司令部军官和系统操作员只需监控自动指挥系统的工作。

网络情报金钟罩

  在全球网络信息化程度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增长的网络攻击和入侵,使各国军政机构面临巨大风险,网络已经成为情报战新的主战场。基于AI技术代理、神经网络应用、专家系统、深度学习的AI技术安全工具,被广泛用于网络信息防御。

  DARPA于2010年研制成功的基于AI技术的网络基因组程序,能够揭示恶意软件和其他网络威胁的DNA,不仅可帮助情报人员追溯攻击源并实施反制行动,甚至可利用行为分析自动限制新的恶意软件攻击。由赛门铁克公司研发的目标攻击分析工具,能够在各个端点发布可疑活动并整理该信息,以确定每个操作是否有隐藏的恶意活动,可用于发现隐身、针对性和高速持续威胁的攻击。

  目前,美国陆军正在研究依靠AI技术保护战术网络和通信网络免受网络攻击的方法。研发思路是,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使AI网络防御系统自动检测网络漏洞,自主决策,对以前未知的恶意软件和网络攻击进行自主防御和反击。

  同样,DARPA明确表示,将在网络安全智能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设计出可以自动攻击其他系统并同时实现自我防御的程序,其目前开展的项目包括:网络安全保证系统工程、大规模网络捕猎项目、增强归因项目、极端境外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御项目、利用自主系统对抗网络对手项目、快速攻击检测、隔离和表征系统项目、利用模拟域实现安全性项目等。

情报欺骗“伪装者”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情报欺骗性质没变,但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深度伪造”开始崭露头角,使伪情报制作变得相当简便。

  深度伪造技术,是被称作“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将图片或视频合并叠加到源图片或视频上,借助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大样本学习,将个人的声音、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拼接合成虚假内容的AI技术,最常见方式是AI换脸,此外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篡改或生成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音视频内容成为可能,观察者无法通过肉眼明辨真伪。

  部分深度伪造技术也已走进大众生活。比如,虚拟教师让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合成的历史人物讲解视频让受众更有代入感;深度伪造技术可让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创作突破时空限制,以更真实的方式呈现,可创造虚拟主播和虚拟偶像。

  情报机构“趁虚而入”的花样更趋多样。比如,利用这项技术通过“合成人”制造谎言和混乱,有效利用情报欺骗传播舆情、夸大事实、煽动民众、制造恐慌。战时,一方入侵另一方指挥系统,并由“智造”的指挥官发布指令,让人信以为真,将给被欺骗方造成重大损失。

  此外,相关人员还可能利用各类网络智能武器实施信息诈取和情报欺骗。如美军代号为“野蜂”和“病毒步枪”的两款智能网络武器,可无线监测电脑电磁辐射、自动识别出无线网络信号,通过“鲸吞式解码攻击”或强行无线“写入”病毒的方式控制目标电脑,进而发送欺骗信息,实施情报欺骗,误导对手。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国军事研究所)

来源:2021年3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