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AI升级版无间道
  新华网 ( 2021-03-22 16:04:42 ) 来源: 《环球》杂志
 

 

1月2日,在伊拉克巴格达举行的苏莱曼尼和穆汉迪斯遇袭身亡一周年的悼念活动中,一名男子点燃蜡烛

    卧底借助AI技术伪造他们的身份、位置、网络行为和轨迹,“捉迷藏”的双方都变成了被AI武装的卧底。

唐超

  “突袭”“暗杀”“定点清除”……近年来,此类用语不断出现在有关国际军事行动的报道中。美军出动无人机袭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苏莱曼尼,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

  历经5个月的调查,伊朗有关部门宣称抓获了潜伏在伊斯兰革命卫队中的间谍马哈茂德·穆萨维·马吉德,此人被指同时为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工作。他向美国情报部门透露了苏莱曼尼的详细行程,助力美军完成了精确打击。

  这一事件中,看似无关的两个概念——“间谍”和“无人机”,出现在了同一个场景中,表明与人工智能(AI)时代同步,情报或谍报业,已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谍战中的人,在AI时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机共生,对整个谍战过程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隐藏在数据背后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神秘感,是人们对谍报人员的固有印象。根据执行情报任务的不同,他们又有着卧底、线人、特工等不同称谓。比如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MI6)体制内的情报官员(Officer),如果潜伏到对方情报机构,可称为“卧底”;给他提供情报者叫线人(Agent);这两类人员共同被称为间谍(Spy)。

  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的概念诞生。此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引起了美国情报机构的高度重视。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人工智能指导小组建立联系,该小组负责为中情局的负责人提供关于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现状的月度报告。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情报机构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被突破。

  2018年3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战略技术办公室提出了“指南针”计划。该项目的目标,就是凭借AI(特别是机器学习)技术,主动、有针对性地刺激环境,并自发衡量对手对刺激的反应以识别对手意图,减少对手行动的不确定性。

  AI技术大幅应用于情报工作尤其是复杂计算,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力劳动,大大降低了卧底铤而走险亲自出马的概率。

  但AI技术应用于情报活动,前提是需要大量可供计算和学习的数据。而在事关国家命运的最高机密领域,重要数据恰恰是不进入常规信息传播系统的,AI技术再高超也是枉然。

  例如,自1945年原子弹问世并爆炸以来,科学家和政治家们同时意识到了控制核信息的必要性。1946年,美国通过了《原子能法》,将与原子能相关的数据定义为“天生秘密”,成功将这一关键领域的知识从公开知识体系中抹除。

  因此,在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和关键领域,有时必须由卧底亲自出马。看似过时的谍报手段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至关重要的领域被赋予新的使命。这种谍报手段可以为AI情报锁定目标,并且弥补人工智能在社会信息感知中的弱项。

  此外,现实社会瞬间万变,“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频繁发生,也远远高出人工智能目前的理解能力。纵然是高超的AI技术,也经常出现情报分析失误的情况,比如对一些地区政治局势的误判,以及对重大突发事件感知失灵。

新的“捉迷藏”伙伴

  无论何时何地,“隐身”是卧底得以自保的首要任务。AI时代,卧底们也许不再需要用伪造的文件和谎言来骗取信任、躲避跟踪,但他们需要千方百计躲过那些能够从茫茫人海中准确锁定一张脸的电脑。

  在数字跟踪和社交媒体时代,卧底正在面临越来越艰难的环境。在一些视频监控和无线基础条件较好的国家,不再需要物理跟踪,便可实现对卧底的追踪。如以色列早已启用基于AI的面部识别系统,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视频图像。再加上指纹、虹膜、语音甚至DNA等能够确定唯一目标的生物信息逐步被纳入采集范围,利用AI超强的计算能力,精确锁定一个人的位置、轨迹、行动、生活比以前变得更加简单。

  但是反过来,被追踪者也可以借助AI技术伪造身份、位置、网络行为和轨迹,欺骗数字追踪者。谍战中“捉迷藏”的双方,都可以被AI武装,“捉迷藏”游戏甚至变成了两个AI间谍的短兵相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扑朔迷离。

  人工智能的3个层次——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中,计算智能最成熟,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能力。感知智能技术的核心,如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在情报领域应用相对较多,最有可能发现卧底。而“下一代人工智能”项目正在构建能够进行类似人类交流和逻辑推理的智能工具,通过增强AI系统的情境推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形成“能理解、会思考”的认知能力。

  认知智能并非人工智能的尽头。2020年8月,美国科技狂人马斯克的“神经连接”(Neuralink)创业公司将脑机接口芯片无损植入猪脑,并能直接读取大脑活动,向“人类与AI共生”的颠覆性目标又迈进一步。如果这一目标最终实现,那么“超级卧底”的出现便指日可待了。“捉迷藏”就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而将是一场技术、人性、伦理、道德之间的混战。

功能化的未来

  在电影《超验骇客》中,人工智能团队创造出了超越人脑的电脑,人脑与先进科技高度融合,真正实现了“脑洞大开”。

  也许在将来,“卧底”将不再是情报人员个人英雄主义的化身,而是成为先进科技主导的情报体系代言人。卧底之间的对抗,将远远超出个体的智慧,而变成智能技术之间的对抗。

  未来的卧底,可能以传统的姿态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社会,依然利用常规的方式掩饰自己,避免被发现。同时,还可能有一个先进的计算、感知、认知体系在为其实时提供各种智慧方案,卧底只是被技术推向特定的场景。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潜伏在网络的某一个角落,以一种虚拟的身份存在。届时,卧底也许不再是某一类“人”的代称,也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成为一个“动词”,即通过某些智能手段,获得特定信息,实现特定目标。

  如果将来有一天,AI具有了构建场景的能力和价值判断标准,它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另一种灾难?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情报对抗,一定会充满更多的人工智能要素,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多难以预料的激烈交锋。但同时,也会充满更多的失误、偏见、技术独大和伦理失调。

  未来的卧底在情报对抗中的角色,可能不再局限于获得某种有形的目标,而有可能是作为人类的代言人,在整个情报体系中传递一种人类的价值观、安全观和道德诉求,甚至成为整个情报体系人机共生的中枢,避免整个情报体系由于AI过度介入而变得“去人类化”和无所适从。

  (作者系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副教授)

来源:2021年3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