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双向转诊“提倡”容易“推动”难

2015年11月17日 08:50:18 来源: 南方日报

  世说新语

  双向转诊必须是在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的情况下才能转起来。

  目前的一些政策措施虽然提倡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但却没有真正有力地推动双向转诊,造成大医院不管大病小病一律通杀,甚至不该住院的病人也住院了,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盲目要求大医院降价而没有合理的补偿。在大医院推行廉价医疗,但医院收费总价却没有下降,加剧了过度医疗。尤其是从药品上获得的利润下降之后,政府没有相应的措施支持,同时在市场的利益驱动下,医院又不可能低价运行,因此“薄利多销”不仅成为医院“促销”的手法,更是很多地方的主调。这种结果无疑促使病人往大医院跑,结果总的费用比改革前还高。虽然提高了病人的报销比例,而实际上却加大了支付方(病人与医保)的支付总量。

  二是在促进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上,没有实质性措施。可以这么说,多项的改革并没有真正体现公益性。不管病人还是医院,不管是服务的需求还是服务的提供,都是在市场的法则下运行,大医院不会“放过”病人,小医院也不会多付出一分辛劳。公益性的监督机制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经济的杠杆调控。

  三是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回归。由于医生的劳动价值都是变相通过非医疗性“创收”,政策上并没有一项有效的措施吸引医生下沉,只是单纯地“号召”医生到基层去。因此基层没有医生,病人分流也就无法进行。假如医生的劳动价值在大小医院的差距不大,医生也不是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奖金,我认为,很多医生还是愿意到基层的。

  四是分级分段治疗仍停留在口号上,没有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病人和医院主动双向转诊。比如要求三级医院科目齐全,导致本来一些可以“下放”的专业或者不需要这么多床位的专业,因为评审而一个也不少。又比如,康复科的建立对大医院要求特别严格,而忽视康复病人下放率和对基层康复指导服务辐射力,使大医院的康复患者比基层康复的还多得多。

  五是支付制度毫无约束性。虽然有的地方医保监督很到位,但是不在行,或者碍于人情公关,结果在大医院什么病都可以报销,即使有差距,但也起不到约束作用。加上激励政策无力,医院与病人都愿意尽量使用完“限额”。在病人与院方有利的情况下,谁愿意回到基层?

  事实上,双向转诊必须是在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的情况下才能转起来。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这两个支点共同支撑,平衡一定被打破,不是上转不起来就是下转不下去。要使它转起来,无非就是使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安全和有效。除此之外,我们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首先,要认识转诊的主体是就诊者,而不是服务提供者。上转容易下转难,主要是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就诊者客观上容易接受上送而难接受下转。因此,在推行双向转诊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和激励卫生服务的供方医疗机构,还应该注意培养病人对基层医院的信任感,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就医体验。

  其次,确立强有力和有效的首诊制度。这是在保证上述条件之后的一个支持手段。首诊制度不是主要的,医疗服务的有效性才是主要的。除非就诊者是自费的,完全自由选择的,否则,所有医保、公费的就诊者必须首先通过社区医院的首诊,才可以转诊。就诊者有良好的首诊倾向对双向转诊实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努力改变就诊者的就医习惯,使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病后首诊在社区。

  第三,在以上两项确定之后,加大首诊在社区的宣传对双向转诊的推行有重要意义。就诊者对首诊在社区的正确态度对双向转珍的实施有促进作用,社区首诊制度的实行与完善是分级医疗和双向转珍的关键性环节在双向转诊制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也要加强对首诊在社区这一制度的宣传,使就诊者从主观上能够认同首诊在社区这一制度,从而促进就诊者良好双向转诊意愿的培养,有效地推动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廖新波(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 网名:医生哥波子)

【纠错】 [责任编辑: 宫晓倩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28436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