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炫居 - 新华好声音 - 新华有约 - 热点专题 - 新华壹周汇 - 独家报道 - 曝光台 - 滚动新闻 - 房产首页

 

作为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的房地产开发民营企业,碧桂园的闪光点不仅仅体现在公司业绩上,近些年大力投入公益、慈善、教育和扶贫方面,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碧桂园一直以来倡导“关注教育、重视人才”的理念,从早期“仲明助学金”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到创办纯慈善、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提供免费教育;再到参与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建立国良职业培训学校,为退伍军人提供一个培养就业能力的平台。

千亿房企碧桂园的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为时代中坚力量的企业家群体,尤其是老一辈的企业家,他们大多已是“烈士暮年”,却仍“壮心不已”,他们虽不是国家领导人却也在思考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心系天下苍生福祉,他们竭尽所能地在人生落幕前践行他们心中的“中国梦”,寄希望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撇为后人敬仰的高度。【详细】
杨国强,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创始人。“我读中学时因家贫没有钱交学费,是国家免学费并发了二元助学金,我才上完学。我深知有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业。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国家,也希望企业做得更好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杨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桂园连续两年全年销售业绩突破千亿,成为楼市中的一匹黑马。而在这辉煌的背后,是碧桂园一如既往对于社会的回报。有人说,碧桂园不仅有好房子,更有扶贫济困的友善之心。用身体力行来形容碧桂园的社会责任感再恰当不过。在碧桂园,从集团主席到普通员工,都把做义工当作一种荣耀,在他们看来,慈善事业远非只是捐款那么简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未来所有年轻人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后再出来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的国民素质,我们的生产力,必能达到超级强国的水平,也定是世界第一的强国。”杨国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续两年,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都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案》,并引起了重视。2014年年中,国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让杨国强对继续推动职业教育充满信心。 【详细】
    1997年4月21日,碧桂园杨国强先生来到羊城晚报社,提出每年捐资100万元创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这笔助学金将资助广州地区和广东省内山区高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并于2006年起每年增至200万元。“仲明”是杨国强先生母亲的名字,他以此来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同时也是为了保密起见。【详细】
    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于2002年9月,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先生捐资依法兴办的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面向全国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超群的初中毕业生。学生从考入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详细】
    这是一所为贫困家庭刻苦耐劳的退役士兵设立的全免费学校。以“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为目标,秉承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理念,杨国强先生个人出资7000多万元兴建了国良职业培训学校。2006年12月2日,国务院“雨露计划”示范基地暨全军退役士兵职业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奠基。【详细】
    杨国强先生、杨惠妍女士有感于贫困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有感于中国的高职教育得不到社会的应有认可,有感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匮乏,萌发了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意向。该学校于2013年10月30日开工,2014年8月竣工验收,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二期工程拟计划在2015年8月全部竣工。【详细】
"以善唤善"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杨国强一个人的善正在唤起更多人的善,越来越多的人更积极投身公益慈善。碧桂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20余载,在房地产行业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房地产行业变得越来越普遍。于2011年11月成立的碧桂园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竟有500多人报名参加。这个主要由集团员工、员工家属、全国业主、碧桂园学校师生、仲明助学金受助学生、国华纪念中学师生等组成的协会,近一年来已经在广东、沈阳、安徽、南京、湖南等地已举办近百次志愿服务活动。【详细】
    梦想的力量,长大后当志愿者
     碧桂园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欣慰地说:“‘善二代’志愿者告诉我,她问一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梦想’时,小朋友说‘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做像你们一样的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那一刻,我和我的团队觉得我们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这样的活动,碧桂园员工每年就自发组织了150多场。在志愿者年度总结《梦想的力量》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些年,志愿者留下了一串串幸福的足迹。但最美的风景,总在未曾到过的地方,所以我们永远在路上……。
       朴素感恩,20年公益之路

      对于散尽千金、用下半生努力建立起绵延几十年、不断帮助社会和他人的基金会,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这样形容的:我只是把钱返还给社会。继承了石油大王公益慈善视野的戴维·洛克菲勒,同样继承了家族的理念,“有钱人应该对社会负有一种责任感,做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对于长期以来的公益慈善之路,杨国强只是很“朴素”地认为:受过帮助的人,就应当懂得感恩,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帮助更多的人。

 
       润物无声,潜心培育善二代

    子女的参与,是碧桂园公益慈善活动的亮点,也是特色。“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高管、员工、业主子女从小感受这种大爱氛围,通过这种无声的滋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善的种子,他们长大后必将碧桂园的公益慈善,碧桂园对社会的关爱薪火相传,有助他们成长为受社会称颂的‘善二代’。

 

    社会上往往把富人的子女称为“富二代”,但从碧桂园活动中他看到,培养“善二代”其实大有可为。

碧桂园可持续扶贫济困新篇章
 碧桂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济困理念也落实到各项扶贫济困工程当中。多年以来,在碧桂园扶贫济困办公室与当地政府的具体工作下,碧桂园的扶贫济困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碧桂园在清远市英德树山村整村改造和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已经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样板。例如,花都梯面镇特色小镇的改造、肇庆下帅乡的移民改造工程、佛冈水头镇全民技能提升项目和生水塘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一改以往贫穷落后的面貌。
【详细】
      绿色产业扶贫项目
     碧桂园公司制定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三年规划。规划紧紧围绕"一村一策",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实施整村推进。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核心,通过实施道路改造、住房改造、饮水工程、通水通电及通讯五大工程,改善当地生活条件。 【详细】
量身订制脱贫工程
碧桂园及杨国强、杨惠妍捐款2亿元,大力支持广东扶贫济困事业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创始人希望每年能亲力亲为对口帮扶一个贫困村,通过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及可实行性计划,通过政府、企业及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实现整村脱贫致富。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开始,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每年6月30日设为“广东扶贫济困日”,大力开展扶贫济困事业。 【详细】
       建设新农村示范点
     目前,绿色扶贫、房屋改造、道路硬底化、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和医疗保险六大工程碧桂园均派出骨干力量全程跟踪落实各项目,2012年下帅民族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整乡脱贫目标。【详细】
企业发展责任:二次创业
 
通过“二次创业”,碧桂园产品的质量有了极大改善,改变碧桂园过去给人的新农村印象,有种“革自己命”的意味。莫斌总裁带来的一连串流程改造也顺利扎根。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的信任与自我洗脱传统企业气息的勇气,让碧桂园在上市7年时间里建立起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从拿地到最后的销售,碧桂园已经积累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用高效的执行去落实。
【详细】
  • 参与城镇化 建设好房子

     

    碧桂园除了为所在城市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生活外,更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积极贡献税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截止2014年底,碧桂园拥有超7.5万名员工,间接为建筑、建材等房地产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超30万个,2014年碧桂园全年纳税约120亿元。【详细】
  • 创新扶贫方式回馈社会

     

    碧桂园人还探索出针对贫困地区的“送技能下乡”及“绿色产业扶贫”等多种创新方式。碧桂园人一直在传递“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价值观,也努力让更多人明白“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至今累计参与社会公益捐款已超19亿元。【详细】
  • 授之以渔知识改变命运

     

    碧桂园人呼吁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如果未来所有年轻人都20岁以后才出来工作,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20年后我们的国民素质,我们的生产力,一定能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详细】
Copyright © 2000 - 2013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广州站   版权所有:新华网
0100300915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