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两手发力"构建长江经济带:要"黄金珍珠"也要一江清水

2014年06月09日 17:06:26 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记者 张雪花)“保证长江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日前由民进中央等单位主办的“201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发出保护长江的铿锵之声。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长期秉持“长江情怀”的民进中央,致力长江的保护与发展已有18个年头,此次论坛更立足国家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宏观背景,将目光锁定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

    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是首要问题”

资料图片:2014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GDP(亿元) 制图/陈恒(来源:光明日报)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水电能源基地、黄金水道和生物宝库,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接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是中央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一步精彩“落子”。凭借横贯东中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建设总体考虑和相关规划涉及11省份,GDP占全国4成。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特别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

    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4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重庆时提出,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

    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11省市座谈会,强调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

    要用黄金水道串起“珍珠链”,也要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成为中国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思维。

    “中国梦也包含中华儿女保护长江之梦”,“ 保证长江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掷地有声。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节水措施推广困难等现实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严隽琪认为,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危机意识远远不够,“加拿大的友人曾经对我说,他们的环境和资源是向子孙们借的,他们只能完整无缺地还给子孙。相比而言,我们则更多地说,环境和资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水危机意识。”

    “把脉”母亲河:长江的发展与保护如何统筹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与保障,增强长江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是关系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此次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与会者结合长江经济带的构建畅所欲言,共同把脉长江的保护与发展。

    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

    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是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长江流域要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树立节水就是治污、就是保护生态的意识,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努力构建集约高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文明健康的水资源保护和河湖管理体系,以及政府管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

    必须看到,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利设施薄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适应生态文明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要求,必须重视长江的几个关键问题:1、防洪保障能力仍不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需要;2、水资源支撑能力与城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仍有差距;3、局部河段河势不稳仍制约着长江水运交通的快速发展;4、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尚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5、流域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

    要坚持系统思维,统一谋划,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建设,要秉持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自身规律,相互联系,统筹治山治水治湖田,统筹城乡发展,大尺度规划流域生态建设。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

    任何经济发展都要有资源环境作代价,如果生态建设和保护跟不上,发展会受到制约,越是在加快发展的时候,越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长江流域保护好。务必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生态建设量的增加、质的提升和速度的加快,减少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

    民进江苏省委会常委、南京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晓东——

    目前长江江苏段存在开发强度高、人口密度高和环境风险高的特点,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因此必须重视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为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抓住制度创新“牛鼻子” “两手发力”构建生态长江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更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规划,转变发展理念,也需要技术的支撑,公众的参与等合力推进,但最关键的还是制度建设。抓住制度建设就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对于长江生态来说,制度建设同样是最关键的。

    “制度创新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严隽琪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从体制建设、机制建设和法治建设三方面入手。在加强区域合作中,政府应发挥全流域统筹协调的作用;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考虑利益的分配,激活各种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各项改革要于法有据,要立新法、修旧法,加强监督和执法的力度。

    水利部副部长蔡其华提出,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深化水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政绩考核是干部的“指挥棒”。2013年12月,中组部推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新规,强调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考核指标权重,导向明晰。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将着眼点放在了政绩考核导向上,他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政绩观非常重要,要明确将水生态环境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治水即治国。纵观古今,治水能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谋划新棋局 打造新引擎,依托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创新,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统筹长江保护与发展。我们要“黄金珍珠”,也要一江清水!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168000000000000001119929126596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