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整理相关案例 提醒老年人谨防上当
老年人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很容易被各种不实信息蒙骗。一旦“中招”,不仅可能遭受经济损失,还会蒙受心理打击。又到一年重阳时,朝阳法院整理了以老年人为犯罪对象的传统高发犯罪和新型犯罪,提醒老年人谨防落入犯罪分子陷阱。
案例一 免费检出重病 谎称保健可治
王某等人成立了具有保健食品经营资质的公司,人员均无医疗资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多名老年人至经营地,再通过网购的体检仪器免费体检,参检老年人均被确诊患有“严重”疾病。
正当老人惊慌之际,王某等人开始推介公司销售的保健产品,并宣称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为治病,很多老年人不惜高价购买。王某等人以此骗取多位老人共40余万元。最终,该团伙因诈骗罪获刑两年不等并处罚金。
法官提醒:朝阳法院法官杨妮表示,此类诈骗犯罪的套路一般为通过举办讲座、赠送礼品获取老年人好感,沟通中提前得知老年人病史,据此出具“体检报告”赢得信任。随后,再利用老年人急于求治心理,夸大保健品作用进行高价销售。在此提醒,无论常规体检还是生病治疗,都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切记保健品不等于药品,不能治疗疾病。
案例二 冒充公务人员 多线合作诈骗
张某伙同他人成立了专门实施电信诈骗犯罪的团伙。该团伙成员分工明确,被告人张某等人(一线话务员)通过网络电话随机呼叫用户移动电话,冒充“中国邮政”通知用户有邮件尚未领取,引诱用户转接人工服务。
李某等人(二线话务员)则冒充相应公司客服接听用户电话,谎称用户名下有在外地办理的银行信用卡被用于非法用途,用户信以为真将电话再次转接至冒充外地公安民警的被告人陈某等人处(三线话务员),陈某等人谎称用户身份信息被他人盗用,涉嫌洗钱犯罪,并以清查资金名义诱骗用户向陈某等人指定的“安全账户”转账。通过该方式,被告人张某等人共骗取多名被害人109万余元,在被害人中,老年人占半数以上。
法官提醒:杨妮表示,电信诈骗通常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犯罪分子掌握了被害人的身份信息,才能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因此,要特别提示老年人不要点击手机短信或微信中的不明链接,不要轻信陌生来电,不要向任何陌生人转账汇款。
案例三 “名人后代”设局 投资作饵
王某自称是“名人后代”,继承了家族资产,可以投资被害人李某(64岁)经营的项目。后王某伙同他人与李某详谈了合作内容,初步达成口头协议,答应向李某投资1500万美元。王某与同伙到李某公司,拿着几张纸样东西在一个绿色塑料盆里洗涮,纸样东西变成四张美元,两张100元面值,两张50元面值。王某称其随身带来的拉杆箱里的绿色纸张都是美元,总计500万元,但需要特制药水才能把上面的防腐材料洗掉,剩下的美元要过几天才能运到。后王某以需要购买药水才能将投资的美元洗出为由,要求李某给付购买药水的费用及住宿费等款项,诈骗李某人民币共15万余元。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3年9个月,罚金4000元。
法官提醒:杨妮表示,此类新型诈骗多针对经济实力较强的老年人,虚构家族身份,以谈项目为幌子,利用老年人辨识能力较低的特点骗取钱款。老年人有融资经营需要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合作方的身份信息,应与家人商量,甄别之后再做决定。
此外,老年人也容易陷入投资理财类陷阱,此类犯罪的投资理财项目多集中于以下三类:投资矿山、水产品市场、生态园建设等实体项目;投资邮币卡、邮票、纪念钞等收藏品;声称以房产作抵押,向借款人发放借款赚取利差。(记者 颜斐)
-
借钱投资落“套路” 法官提醒老年人小心“套路贷”
这起涉“套路贷”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东升法庭审结。记者从北京市该院了解到,近年来“套路贷”现象凸显,因此引发的诉讼随之明显增多。2018-07-07 15:19:01
-
原价一两百售价两三千 太原警方破获诈骗老年人系列案
太原市公安局迎泽分局近日破获保健品冒充药品诈骗老年人系列案,该团伙诈骗600多名老年受害人,账面金额数百万元。2018-06-06 17:57:30
-
领红包、购物打折 这些互联网骗局让老年人如何防?
随着科技发展,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2018-05-30 08:10:10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