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 打响徽派纪录片品牌

2021年01月22日 11:16:46 来源: 安徽日报

    自1993年安徽电视台和央视共同播出《远在北京的家》以来的数十年间,徽派纪录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淮军》《我的小学》《难以抵达的终点》《成本华》《大黄山》《淮河六章》《黄山短尾猴》《中国文房四宝》《千年包公》《小岗纪事》《天下徽商》等一批融合安徽自然人文资源、聚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纪录片作品应运而生。当前,徽派纪录片创作团队里既有经验丰富的纪录片领军人才,也有独当一面的新生代力量,形成了传承有序、创造辉煌的发展格局。

    徽派纪录片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正在以开放的姿态投身互联网时代各行业跨界融合的潮流。日前播出的《刘铭传在台湾》,全网付费播放量突破1000万次;即将播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和《大湾村的笑声》备受期待。《点亮》《消逝的皇城》《百年安徽》《小岗纪事2》《祁红中国香》《修复生命》《桐城派》等多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作品正在积极摄制和备播中。

    2020年11月,由安徽省文联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像书写”——安徽纪录片创作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合肥举行。与会专家从徽派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影像技术、拍摄模式、题材内容等方面回顾了徽派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徽派纪录片创作团队不断壮大、题材内容不断丰富、作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变化,肯定徽派纪录片坚持平民视角、忠于社会现实的创作态度。针对徽派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还综合安徽自然文化资源现状与中国影视业发展趋势,提出恳切建议。

    品质和数量不断提升

    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化勇的印象中,在安徽,以省台为龙头,许多地市电视台都加入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现象,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安徽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黄山、九华山、大别山、长江、淮河等自然风光非常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徽纪录片的内容,从过去的一花独放到现在百花满园,除了山水风光之外,还有人文的,历史的,文化的,扶贫的,大工程建设的,还有遇到大灾难这种抗洪抢险救灾的,门类非常齐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部重点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安徽纪录片的品质和质量表现明显的变化,已形成兼具北雄南秀独特气质的徽派纪录片风格,这无疑为安徽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打下好基础。”赵化勇说。

    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陈宏认为,从《马钢战歌》到《远在北京的家》《我的小学》,再到《淮军》《大黄山》《淮河六章》《中国文房四宝》《小岗纪事》《天下徽商》和刚刚播出的《刘铭传在台湾》,以及即将播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和《大湾村的笑声》等,一批批以生动记录皖人丰富社会生活实践的纪录片,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派纪录片。徽派纪录片的特色和亮点诸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兼备江南古典文化的婉约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豪放,题材广泛、视野开阔、制作精良、文化精深等等;徽派纪录片背后挺立着“纪录皖军”,他们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创作,使徽派纪录片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纪录片流派,与京味纪录片、海派纪录片、湘派纪录片、粤派纪录片、渝派纪录片等等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纪录片流派一起,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华章。诚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所言:“安徽纪录片的资源非常丰富,讲好安徽故事,其实是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专业化探索和创新永不止步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认为,安徽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化的探索和创新,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安徽卫视为平台,安徽纪录片把省内外的共同资源聚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影响广泛的纪录片,在纪录片文化建设的专业范畴上,做出了成就。

    如何继续打造好徽派纪录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建议,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其次,纪录片的发展除了创作力量以外,要集纳国内外的一些高端智力,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智库,有助于让跨界的资源、跨界的智慧更好地注入到纪录片这种精神产品中来,增强它的社会认知功能,使它更加贴近社会人群。“十四五”时期,在融媒体的环境中间,电视的传播依然会得到增强,它的公共性会得到很好的把握,杨乘虎认为,纪录片要加工成更易于传播的多媒体产品。最后,杨乘虎建议要做好创新的工程。安徽的纪录片做什么?自然、人文、社会,还是其他类型?“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在小岗村诞生,安徽的农村是中国农村的典型,安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中国的典型缩影,所以在这一层面上,我认为徽派纪录片一定不要忘掉初心,就是对于普通人物的现实关注和时代书写,而且要从中提炼出一个我们专属的IP,持续不断去打造、去跟踪,如此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杨乘虎说。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应时而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认为,做纪录片需要打通几个环节。第一个打通,是纪录片市场化、产业化问题,尝试如何把资本和政府需求之间打通。第二个打通,为视角的打通,运用“用世界的视角看中国”的思维方式。第三个打通,是媒体的打通,进入融媒体时代,不管作品是长是短,是在电影院里放映的,在电视台里播出的,还是在新媒体上投放的,都应该用同样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作品。

    增强国际传播的可行性

    纪录片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诉求,是最具国际化、最具文化品格和最具传播力的文化产品,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文本。胡智锋认为,进入新世纪,安徽纪录片的探索呈现高速发展趋势。通过镜头,安徽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通过网络,安徽制造、中国民间非遗等等一系列的文化资源开始向世界传播。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表示,讲安徽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在讲安徽,国际传播事实上就是一种国家意识,因为它有关国家话语权的问题。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周全认为,安徽台纪录片题材非常丰富,传统文化题材有《中国文房四宝》,革命历史题材有《成本华》,现实生活题材有《小岗纪事》,自然地理题材有《大黄山》和《黄山短尾猴》。《大黄山》《天下徽商》《中国文房四宝》《千年包公》,其实从名字来讲,我们就看到了它的格局,看到了国际传播的可行性。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副主任戴波同样认为,从《大黄山》到刚刚播出的《刘铭传在台湾》,都是具有国家高度的好作品。虽然是安徽的题材,但这个题材本身具有全国性的传播价值,有些还有国际传播价值。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要继续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文化形象,以世界舞台为目标,展现中华文化和安徽文化的美好风貌。(记者 晋文婧)

    

【纠错】 [责任编辑: 周雨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0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