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临时夫妻”在道德的阴影下取暖

2013.7.19/vol.04

  走出家门到大城市赚钱养家,是中国亿万农民工所面临的无奈选择。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无法携带家眷,夫妻二人长期异地分居。为了寻求心理与生理上的慰藉,越来越多的已婚打工男女组建起了“临时家庭”,成为游走在伦理和法律边缘的“临时夫妻”。

分享到:
头条图片
“临时夫妻”只是搭伙过日子?

        “临时夫妻”这种特殊的“婚外情”在外来工较多的省市,如珠三角、江浙、京沪等城市已很普遍,并形成群居效应,冲击着传统的婚姻生态。而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夫妻分居,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守照顾家庭,由于男方打工收入较高,很多时候都是男打工、女留守;二是夫妻两人异地打工。经济收入、住房和户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合法夫妻无法团圆,“临时夫妻”现象由此产生。

        “临时夫妻”是农民工生理需求和精神空虚的产物,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去年,卫生部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有80%的外来农民工处于性饥渴状态,夫妻角色的空缺、基本的温暖与需求的缺少让他们失去了家庭责任感,冲破道德伦理底线来组建另外一个临时家庭,这一乱象不仅折射农民工生活的艰辛,更深层次的显示出城乡距离发展短板,亟需社会给予解决帮助。

        因临时家庭的组建,导致双方家庭破裂甚至酿成血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一夫一妻制的今天,“临时夫妻”带来的裂痕将会让本就窘迫的家庭更加风雨飘摇。最初“搭伴生活”的想法很简单,在外地打工时共同生活,归家时当作陌生人互不影响,但想法与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他们怎样生活?
“临时夫妻”尴尬了谁?

        如果因为孤独寂寞就可以轻易背叛自己的爱人,那是不是说因为贫穷就可以随便去抢劫呢?因为愤怒就可以随便去杀人呢?显然这属于流氓的逻辑。

        在务实采取可行措施的同时,首要的必须还是“务虚”——把同情藏入心底,把“不赞同”大声地喊出来:道德上施压、法律上严惩!只有将道德和法律这两道金箍先紧紧地套上去,才能咒得住“临时夫妻”的心猿意马,才能期望今后的“修成正果”。

        “临时夫妻虽然是伤风败俗,违反法律。但是,他们在寂寞与温暖之间的抉择,在欲望与道德之间的挣扎,在责任与现实之间的平衡,需要全社会关注,需要法制的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健全,经济的平衡发展,以及舆论的广泛引导。”对此,办案检察官认为,“临时夫妻”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农民工“临时夫妻”的产生,是“夹生”的城镇化、“梗阻”的人口流动机制以及权利尚不能平等实现的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造成的。长远看,解决“临时夫妻”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变革制度和完善体制,来改善农民工窘迫的生活状态。农民工的屋檐下不仅要能摆下一张双人床,还要能摆下公平,摆下一个幸福的家。如此这般不仅少了“临时夫妻”带来的治安隐患,也能成就城市更好地发展。

微关联 +

印媒:“临时夫妻”折射中国农民工窘境

据统计,中国现有2.5亿农民工,其中80%介于21岁至50岁。选择再婚和露水夫妻的农民工数量有可能已超过10万。

调查显示近3成农民工“临时夫妻”曾意外怀孕

上海市“外来务工女性健康实事项目”调查显示,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组成的“临时夫妻”中,27.5%曾遭遇过意外怀孕问题。

微调查 +

微评论 +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观中国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