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 孩子你没走

2014.6.12/vol.44

  约翰·堂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全人类的损失,因为我们是包孕在人类之中的。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小耀艺及其背后的庞大器官捐献群体,正以他们的道德事功,向我们进行感人至深的布道。

【2014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 特约推出】


分享到:
头图

        8岁的女孩小荣(化名),头部意外受伤医治无望,家人主动联系了无锡市红十字会,捐出了小荣的肝、肾、肺、眼角膜,挽救了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多名重症患者,让小荣的生命在陌生人的身上得以延续。

        “妈妈,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妈妈李群一开始没听懂,她再次问儿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小耀艺说,“把我的器官捐出去。”这个对成年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决定,却从一个11岁的男孩嘴里脱口而出。

        9个月大的妞妞(化名)因为脑部肿瘤,离开了人世,痛失爱女后,心碎的父母做了一个决定——捐出了孩子所有能用的器官去救人。因为小妞妞的出现,两人濒危的生命,瞬间出现了转机。

        5月25日下午4时35分,17岁的梁晓彤被推进手术室,陆续摘除机器,心跳停止。在她离开人间不久后,她的器官捐给了5位病人。26日,笔者从中山市人民医院方面获悉,因脑内出血不幸去世的17岁少女梁晓彤,她的父母日前决定将爱女的器官捐献出来。目前,晓彤的两只眼角膜、两个肾脏、肝脏成功移植给5位病人,让他们获得新生。

        小耀艺短短11年胜过活百岁,那是因为他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延续。其实作出捐献器官决定的每一个人,其内心都根植着极大的善良,散发着最夺目的人性光辉。有关方面要借此东风,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宣传“善”观念,给公众传递一种正能量。

        当前,我国的器官捐献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之所以造成器官移植资源短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死后保全尸”等传统观念影响。况且,器官捐献遵循爱心奉献、自愿无偿的原则,在捐献器官时,还需捐献者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的一致同意才能达成。亲属中只要一人反对,即使捐献者生前有意愿也只能作罢,全国各地已有多起因亲属劝阻而未能实现的实例。除了观念上的突破、公益意识的培育,器官捐献的相关法律、机制也亟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器官捐献者在这个社会中仍然只是极少数。人心中的坚冰难销,器官捐献体制仍显落后,我们希望道义的火种,潜滋暗长,薪火相传,让器官捐献成为人类之爱的永恒见证。

        每一个器官捐献者的背后,都有一段惨痛的悲剧,以及悲剧之后生命的无私与超越。死亡的来临,并没有让生命委顿和消逝,恰恰相反,死亡成了生命升华的一种推力,穿过死亡之门,生命变得澄澈,人性变得伟岸,社会文明与道义则开始氤氲上升。

微关联 +

“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张笋完成捐献器官遗愿

生前,她是患者眼中“白求恩式的好军医”;死后,她把生的希望又献给了患者……

23岁农民工小伙车祸身亡 父母代其捐器官救四人

“儿子生前曾5次想去献血,都被我们阻止了,如今将他的器官捐献出来,也算是帮儿子圆了心愿。”

微调查 +

微评论 +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观中国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