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传承责任与使命----记抗战老兵、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第一任校长张中如

2015年09月02日 16:53:4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一名军校青年学员,笔者十分荣幸地去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第一任校长,八路军老战士张中如将军。

    怀爱国之情---

    加入抗战洪流

    1919年,张中如出生在山西原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后中断高中学业投身革命地下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掀起全民族抗战热潮。18岁的张中如参加了抗日战争游击队,任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游击第三支队中队长。

    19381月,在太原交通道伏击日军的张中如所在部队,经历了小胜之后,却被大批鬼子团团围住。那一战,激烈而残酷,张中如亲眼目睹了支队长刘森堂的牺牲。“他倒下的姿势,那表情,是我终身无法忘记的”张中如眼眶微红的说到。“日本军队可以打赢一支军队,却无法打败一颗团结在一起的中国心,一个全体抗战的中华民族。”

    唯有牺牲多壮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经过无数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前赴后继的牺牲换来的。残酷的战争给老人留下了终身难以泯灭的记忆。

    193898日,在伏击平遥古城时,战斗接近尾声,胜利在望。支队长带领部队将几个日本败兵围在车皮之后。然而,日本兵拒不投降,僵持之中,支队长被一颗子弹打中胳膊动脉,鲜血不住的流,浸红了衣袖,甚至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支队长最终因为失血过多,牺牲了。

    1943年,在道沟山口上伏击日军的张中如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胸,鲜血不住的往外涌。在一个简易的医务手术室里,德国医生米勒为他进行了开胸手术。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也没有全身麻醉药,但张中如硬是挺过了这刻骨的疼痛。米勒医生为张中如的左胸去除一捧腐肉和碎骨。简单消毒,缝合伤口之后,米勒医生嘱咐张中如吹气排除体内剩余脓液后,便匆匆上路了。

    然而康复之路并不容易,张中如接连几天吹气排脓,当战友们以为他马上要康复的时候,张中如又再次陷入高烧昏迷的状态之中。他几次高烧不退,伤口化脓。而后又在后方医院接受了7次手术,切除了左胸3根肋骨,创伤面越来越大。每一次手术都没有全身麻醉,张中如一直咬牙挺住,这钻心的疼痛一直煎熬着他。

    几经辗转,张中如奇迹般的康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后,张中如又回到部队,继续投入革命工作中。

    发扬革命作风-----

    投身建校育人

    1951年初,为配合朝鲜战场的作战需要,中央军委确定成立一所部队侦察干部学校,招收青年学员。

    19533月,部队侦察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央军委外国语文学校,将学员集中于张家口。因张中如有过办学经验,被任命为军委外校校长。那时候的张家口,自然环境恶劣,山上无树,地上无草,河中无水,风吹石头跑。而所用的校舍是年久失修的原察哈尔行政干校,几乎是一片废墟。

    张中如接任校长后,带领全校师生像当年在西北大生产时那样白手起家,艰苦办学,用两个月的时间,平场地,修校舍,置器材,最终学校如期开学。

    张中如保持了一名老八路的革命本色,是一位宽严相济的校长。每天早上五点半他和政委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检查学员们的出操情况。他多方调研,几经论证,主持修订了学校的第一部训练大纲,受到了军委和国防部的好评。

    办学校首先要有一批好的教员。张中如为此几乎跑遍了国家各大部委和全国高校,他拿着周恩来总理的亲批调令,抢在其他高校前,到天津港迎接海外归国的杨春臣,关粤华等知名教授学者。

    外校的教员们普遍感到在张家口虽然生活苦些,工作忙些,收入少些,但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干劲少杂念,教学见效,思想受益。这些是和张中如他们这些老革命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所分不开的。

    由此也奠定了后来的国际关系学院,“忠诚,奉献,严谨,求实”的校训精神。并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在强军目标的引领下,聚焦转型发展,锐意进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老校长感到十分的欣慰。他在如诗往事忆外校的一诗中,写道“巍峨长城添新砖,大好河山改旧颜,光扬传统宏大业,唯愿来者更胜前。”表达了这位老前辈对于当代青年学员的殷殷期望。(宋宇鸽,张祖龙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4128190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