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走到哪儿写到哪儿——访武警部队作曲家黄钟声

2016年01月25日 14:11:25 来源: 新华网

    1月6日,形式新颖、风格唯美的中国音乐故事《爱的神话》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其作者军旅作曲家黄钟声又一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虽然作品荣获很多国内大奖,黄钟声却保持着低调、谦和,有着军人特有的质朴。他称自己为真正的大头兵,从基层成长、在摸爬滚打中创作。

    背着京胡进部队

出访意大利演出剧照

    黄钟声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龙江县景星小镇,父亲喜欢拉京胡,母亲喜欢唱歌哼戏,在家里他们经常是一拉一唱,音准很好,这给了黄钟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很喜欢京胡,父亲调弦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偷偷学艺,趁父亲不在家时把琴从墙上拿下来摆弄。

    “小学一年级第一堂音乐课,刚刚学了一首歌,老师突然走到我旁边,对我说,你叫什么名字?站起来给大家唱一遍。”黄钟声回忆,音乐老师认为他的音准比较好、学歌快,以后每学完一首新歌就让他给大家示范一遍。

    到小学三年级,黄钟声的识谱能力甚至超过了音乐老师,他成为校演出队的骨干。小学快毕业时,县剧团的一位老艺人下乡住在他家,看他拉京胡有板有眼的,又教了他一些戏曲。县剧团的团长特地邀他去团里当学员拉琴,但是父母希望他多学文化知识,没有同意他去剧团工作。

    1972年,部队到学校来征兵,黄钟声到征兵处做志愿者,会书法、美术的他黑板报画得很好,加上能拉会唱,负责征兵的领导一下看上了他。就这样,18岁的黄钟声背着京胡入伍了,从此开始了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

    多才多艺的大头兵

    “在哈尔滨当兵的新兵连集合时,领导问,谁能指挥大家唱首歌?班长马上推荐我,从此,我一下就出名了。”黄钟声兴趣广泛,吹拉弹唱兼指挥,在演出队里如鱼得水。从基层连队到黑龙江军区,他在各个级别的演出队里都干过,后来参加沈阳军区的文艺汇演获奖。“我是真正从群众文化、战士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头兵,大半辈子在部队中生活,如今只要看到战士的演出,我就会感动地流泪。”

    那时的黄钟声开始自己写歌,梦想着成为一名作曲家。幸运的是,每一级文工团都有专业老师给予他悉心指导,而他自己也读了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书籍。有一次,黄钟声把创作的新歌拿给著名作曲家扈邑老师、请他指导,扈邑老师说,“小伙子,你现在写歌已经很成熟了,建议你去买《中国民歌集成》系列,趁着年轻先把黑龙江本地区的民歌系统地学习一遍,然后从北到南都学一遍。你是个苗子,将来如果有机会还是去学校深造。”受到鼓舞,黄钟声到很振奋,更加刻苦地学习创作。

    然而,就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演出队解散了。“我的作曲家梦想突然中断了,非常灰心,我把音乐书籍都送人了,心情不好时自己也喝过闷酒摔过杯子。”黄钟声想报考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但是部队领导把他作为美术干事留下了,于是,他每天画电影广告、写美术字,一干就是五年。

    从业余到专业

黑龙江边防慰问

    1983年,武警黑龙江部队组建成并立了文工队,黄钟声担任演出队的队长,他与搭档词作家张吉义创建了“文化流动服务车”,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深入到边防沿线各连队,深受欢迎,这辆面包车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文艺大蓬车”。

    “有一次,我们看见战士在挖野菜,也加入进去和他们聊天,战士告诉我们这是婆婆丁(蒲公英),词作家张吉义马上就在车上写了一首《婆婆丁》,我一看歌词生动充满山野味,马上谱了曲,晚上就给战士们演唱,我用电子琴伴奏。”就这样,“大蓬车” 跑遍了基层部队所在的山山水水。在珍宝岛体验生活当兵锻炼期间,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他,连夜写了《宝岛之夜》。

    1987 、88年,黄钟声的演出队代表武警黑龙江部队进京汇报演出,将与搭档张吉义共同创作的一些战士喜欢的歌曲《映山红》《夜巡的武警战士回来了》《山那边来了一队兵》《迷彩》等串联起来编成小音乐剧《我们的大篷车》,形式新颖、效果很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赏。于是,黄钟声和张吉义被调到了武警总部文工团,张吉义担任团长,黄钟声当创作员。“在专业团体里氛围很好,人才济济。我更希望有机会到专业院校里进修,实现青春时期的梦想。”

    他的想法得到了部队领导的支持,不过,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时,他着实令苏夏教授感到为难——和声、复调、等作曲的基础都没有,只能从初级乐段开始教起。听从苏教授的建议,他白天学习专业课、晚上补习文化课,两年时间拼命地学习,终于考上了中央院的干部大专班,在主科老师唐建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进步很快,逐渐学会了器乐思维的写作,较好地完成了第一年室内乐及艺术歌曲作业。

    在动荡的军旅生涯里,那是一段难得的读书时光,也是黄钟声专业上取得质的飞跃的阶段——从业余的作曲爱好者成长为专业作曲家。

    武警部队曾两次征集武警部队形象歌曲(武警警歌)中都是他领先胜出。1999年,黄钟声作曲苏柳作词的《武警之歌》被暂定武警警歌。根据时代要求2006年再次组织征集,黄钟声作曲胡宏伟执笔作词的《忠诚卫士之歌》最终经过首长、专家和战士打分一致通过,被定为武警部队的警歌,在部队传唱。

    “武警部队担负着重大的抢险任务,随时可能出动。而我们文艺兵也由此更加忙碌,由此也养成了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习惯。”黄钟声清晰地记得,2003年“非典”最严重的时期,人们心情都很低迷、焦虑,当他从新闻中得知有一位护士牺牲了,马上给老搭档张吉义打电话,“我认为必须写一首歌来表达对一线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崇敬,名字就叫《天使》,我们怀着神圣的情感来创作,配器非常简洁,只有钢琴和合成器。也曾奔赴汶川“512”大地震一线采访创作歌曲《爱心无价》。

    吸收民族音乐的养分

赴云南采风

    虽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军旅歌曲,但黄钟声并非只写军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采风,积累了大量民族音乐素材。“1997年我到山西河曲采风,当地人依然住在窑洞里、生活很贫困,那种场景极大地震撼了我,当老人们唱起苍凉质朴的民歌,我顿时热泪盈眶。在那里,我写了《放河灯》《剪窗花》。”

    2009年,黄钟声精心为武警男声合唱团创作了一首无伴奏多声部作品《苗岭你好》,以哨兵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军民和谐的优美图画。“武警战士也要有轻松生活、释放自我的一面,我用歌曲塑造了一个充满朝气的小战士形象,运用了在贵州苗岭地区采风获得的素材,我在这首作品的开头结尾处女声的音色是由男声假声高音模拟出来的,营造了一种欢快美好的生活气氛。” 他把这首作品发给团长,没想到合唱队队长第二天就让他去听效果。“我一到排练厅,合唱队就集体给我鼓掌,大家都很喜欢它。”这首作品当年荣获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金钟奖”合唱金奖,2010年又获得央视青歌赛合唱一等奖。

    “民族音乐是我们的特色,打个比方,西方人愿意看我们的黑头发、黑眼睛,而我们自己为什么要弄成黄头发、蓝眼睛呢?”黄钟声认为,在创作中应坚持民族特色,“当然,民族音乐的传承需要有更好的方法,比如,学习戏曲一直坚守着流派传承的方式;我们的民歌演唱是否也可以借鉴戏曲流派传承师徒传艺呢?

    突出歌剧的重围

    “退休以后,我的创作空间更大了,追求更高了,感觉事业才刚刚开始。”黄钟声笑言,自己这个半路出家的作曲家上音乐学院的时候,同龄的徐沛东、伍家骥、孟卫东、等都已经大江南北。“要想冲出突围则难上加难,如何实现我大型作品的写作梦想呢?选择我一直喜欢的合唱、歌剧艺术作为我的突破口。刚好2013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找到我,特邀我为歌剧《王选》担任作曲,有了第一部歌剧处女作。我认为,中国歌剧需要接地气、让更多观众看得懂,中国人的表达情感是诗意、含蓄的,尤其是宣叙调,和西方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中国歌剧的歌词很美,但到宣叙调时又是太多大白话,音乐风格也不好统一就会让观众发笑。”中国歌剧要像我们国粹戏曲汲取精华,它的语言念白充满诗意,叙事表达精准干练,节奏板式皆可用于宣叙调的写作。

    黄钟声创作的歌剧《王选》去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并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排演,他说,“创作之前,我读了大量资料,直到把我自己当成王选了才开始动笔。王选是科学家,以他为主创造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王选是科学家不能框定他的地域但又要体现中国音乐特色,因此,运用了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七声旋律构成主人公的主题;而他夫人陈堃銶是上海人,则在陈的唱段中用了一些越剧的元素。”这部歌剧已在全国多所高校演出,获得了普遍好评,今年将上演20场。

    最后,他还介绍说:“2016年他与搭档编剧词作家张吉义共同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感悟论语》,同样获得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由国家交响乐团及合唱团以交响乐伴奏的形式巡演也将与广大观众见面。(徐丽梅)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666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