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军中护士,是士兵是勇士也是学士

2017年05月11日 08:09:14 来源: 解放军报

    品读护士的“士”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纵览世界近代战争史,几乎每场战争都少不了战地护士们的身影。

    战场离不开护士,近代护理事业就源于战事:近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在19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率38名护士抵达前线,不分昼夜为伤病员清洗伤口、包扎换药,仅用半年时间就将英军受伤战士高达42%的死亡率下降到2.2%,创造了战争救护史上的奇迹。

    南丁格尔在前线提灯巡视病房的美丽身影,定格在战地伤员的心中,为他们点燃生命的希望。那盏“生命之灯”的光芒穿透时空,彰显着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开启了战场救护新时代。

    救护,救护,“救”与“护”密不可分,正所谓“三分救治,七分护理”。特别是伤情复杂、救治要求高的现代战场,救治更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护理。

    时至今日,我军护理队伍建设成绩喜人,基本形成“军人+文职人员+聘用制人员”的新型护理人才方阵,全军护士约有80%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出色完成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等重大应急任务,涌现出一大批包括南丁格尔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全军模范护士等荣誉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军中护士,因为前面加了个“军”字,就意味着在履行护士共同职责外,还担负着为军服务的特殊使命。品读护士的“士”,这个字不简单——

    军中护士的“士”,是士兵的“士”。在人烟罕至的雪域边关,在远海犁浪的护航战舰,在灾害救援的废墟现场,在热火朝天的演训一线……都能看到军中护士伴随保障的身影。卫勤与士兵同在,护士首先是战士,军队的使命任务延伸到哪里,这些“迷彩天使”的翅膀就飞翔到哪里,成为战斗力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军中护士的“士”,是勇士的“士”。无论是平时演训冒着炮火硝烟救护,还是多样化任务救援冲锋在一线,抑或战场面对战友的生死相托,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军中护士的正确打开方式——告别“娇娇女”,勇当“女汉子”,巾帼不让须眉,在“冲得上、救得下、治得好”中,践行“一切为了伤员,一切为了胜利”的誓言。

    军中护士的“士”,是学士的“士”。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和战场救护需求的不断提升,护士的服务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后方医院“打针发药查查房”“耐心细心问问暖”,还必须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更强的军事技能,成为现代战场救护的行家里手,实现从病房保障向战场保障的转变。

    如今的军中“提灯女神”,需要更闪亮的“爱心之灯”“知识之灯”“技能之灯”,这样才能不辱使命。当前,我军正在有序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护士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但无论编制体制怎么改、岗位设置怎么变,护士的战位不会变,姓军为战的使命不会变,以官兵健康为中心的职责也不会变。

    明天,军中“提灯女神”的灯光会更加闪亮,温暖战友,照亮征程。(姜安丽 王泽锋)

    北纬 9°37′“南沙天使”有多美

    一袭白衣宛若碧空中的云朵,一抹笑容仿佛海中绽放的浪花——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病房,轻柔如微风,体贴如暖阳。

    在南沙守礁战士石栋的眼中,这名护士就好像是从海天间幻化出的一个天使,飘然无声落在了祖国最南端。

    她就是南沙永暑礁医院护士左晓峡。

    左晓峡符合人们对于“美女护士”的想象:头发乌黑油亮,整齐干练地梳在耳后;走进病房,嘴角自然地荡漾起一抹温柔;修长的手指熟练地为患者擦洗伤口,仿佛能融化所有的疼痛……

    尤其是在北纬9度37分,这所矗立在南沙永暑礁上的医院——四面环海,距祖国最近的陆地也要740海里,左晓峡的倩影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作为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的一名护理骨干,左晓峡从北京远赴永暑礁执行护理帮建任务。3个月的一个任务周期转眼而过,她留给这片海的,却绝不仅仅是美丽的容颜。

    “医生,请赶紧救救他!”执行建设任务的工人牛天光不慎被切割机绞伤左臂,被紧急送到永暑礁医院救治。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左晓峡冲在最前面,弯腰蹲在患者面前寻找出血点。她迅速为患者清理血渍和损伤皮肤,准确配合医生找准伤口并止血。当左晓峡把患者的每一块血迹都擦拭干净后,才发现鲜血早已经染红了护士服……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永暑礁医院的每一次接诊和抢救都显得更为急迫。

    上个月的一天深夜,22岁的海警陈鑫因胸口剧烈疼痛被紧急送院。左晓峡立即参与抢救:实施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患者最终排除了心梗,但她仍不放心,一整晚都守护在陈鑫的病床前。清晨,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后,她苍白疲惫的脸上,那双灵动的大眼睛终于恢复了神采。

    “永暑礁医院的住院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更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关爱和陪伴。”左晓峡说。

    牛天光入院时一身血一身泥,住院手术后,左晓峡不仅帮他洗衣喂饭,还每天为他洗脸擦身。经过一周多的精心护理,牛天光顺利康复出院。这个汉子感动得流着眼泪说:“这么精心的照料,简直就像自家的亲妹妹一样!”

    其实更多的时候,左晓峡面对年轻的官兵,更像一个知心的大姐姐。

    “我坚决不插尿管!”某执勤舰艇战士王俊,因训练造成左肱骨骨折躺在永暑礁医院的病床上。得知需要立即手术并留置尿管,他十分紧张。

    左晓峡摘下口罩,一脸温柔地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像姐姐一样开导安慰。很快,王俊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岛礁医院还未安装床旁呼叫器,左晓峡每天数次到病房看望术后的王俊。每次她手里总是拿着一个苹果,一边和王俊聊天,一边观察他的局部血运循环及手指活动情况。王俊轻咬一口送到嘴边的苹果,感动地说:“一点儿都不疼!”

    “我最敬佩的就是你们,能为大家做点事才是我最开心的!”左晓峡总是这样对就诊官兵说。来到南沙后,她被南沙军人为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险的精神所震撼,时刻以一名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

    前来就诊的战士石栋对左晓峡说:“刚见到你的时候,觉得你是美丽的‘南沙天使’。如今,觉得你也是一名战士,是我们最亲的姐姐和战友!”(毛宇 记者 王凌硕)

    海拔 5418米 “两秒拥抱”有多暖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巡诊分队的车渐渐驶出了海拔5418米的全军海拔最高哨卡——河尾滩边防连。看着后视镜里渐行渐远的营房,护士卓玉娇心头的感动却越来越浓。

    感动源自一名战士。在巡诊分队和哨卡官兵拥抱告别时,战士小范黑紫干裂的嘴唇微微抖动,真切地对卓玉娇说:“感谢您的细心照顾,您给我的温暖真的像妈妈一样!”

    那一刻,卓玉娇的眼睛湿润了。回想起第一次上高原之前,巡诊分队队长叮嘱大家要跟官兵拥抱告别的情形,卓玉娇当时还有些难为情。但在海拔3700多米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工作了7年,特别是巡诊走遍了所有喀喇昆仑高海拔哨所后,卓玉娇渐渐感受到一个两秒钟真情拥抱的价值——

    面对长年累月在生命禁区戍边的高原战友们,面对战士们被紫外线灼伤的脸庞上那双真挚的眼睛,拥抱不再单单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仪式:一种用来表达对戍边战友敬意的神圣仪式!

    每次巡诊离开哨所时,卓玉娇和战友们都会跟戍边官兵拥抱道别。这个护士手册和职责里没有的“两秒拥抱”,虽然短短一瞬,动作简单真挚,却饱含着高原医护工作者对守防官兵的深切理解和崇高敬意,其温暖久久在生命禁区战友的心田回荡。

    时间回到那次河尾滩边防连巡诊。两名新战士患了感冒,卓玉娇配合军医立即展开治疗。

    诊疗结束,高原缺氧让卓玉娇感到十分疲倦,但她坚持用最温柔的语气叮嘱注意事项。被卓玉娇的细致体贴所温暖,临走时,战士小范的眼眶中有泪水在打转。

    对喀喇昆仑守防官兵来说,比高寒缺氧更大的考验是孤独寂寞。第二天,这两名战士症状明显好转,但小范却显得闷闷不乐。

    这没有逃过卓玉娇的眼睛。在她耐心细致地引导下,小范说出了心中困惑:担心长时间在高原守防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影响以后的工作生活。

    卓玉娇向他讲解了如何科学认识高原反应对人身体的影响。巡诊期间,她专门抽出时间与他谈心。回到医疗站后,卓玉娇坚持每天给小范打一个电话,给他讲防护知识、谈人生感悟,让这名战士的戍边生活重新洒满阳光。

    除了为官兵查体诊疗,巡诊分队还为官兵心理疏导。一次巡诊中,一名长年守防的老兵谈了10多个对象都遭遇“吹灯”,因父母催促而倍感压力。了解情况后,卓玉娇主动给这名老兵疏导心理,帮这名战友走出心理困惑。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尽管高原巡诊路途遥远、行程疲惫,但巡诊队员们十分注重军容,每到一地都要认真整理。女队员还特意补上淡淡的粉底和口红,把自己最精神饱满的一面展现给戍边的战友们。

    一个两秒的真挚拥抱,一次雪山下的促膝长谈,一个暖心的问候电话……这些可能在常人看来简单平常、微不足道,但却是高原医护人员重要的“护理内容”——正是这些护理手册和职责里没有的关怀,为常年守防的官兵注入正能量。

    一个“两秒拥抱”,是这群雪域高原军中护士常年奉献的缩影。医疗保障之余,卓玉娇喜欢和站里的其他姐妹们编排歌舞,在巡诊时为官兵带来欢乐。

    7年多的高原巡诊经历,让卓玉娇更加懂得:用自己的努力为高原官兵的心灵洒上一抹阳光暖意,这是高原护理工作者的特殊担当!(刘程 记者 李蕾)

【纠错】 [责任编辑: 张骄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6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