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牧星人”王宝华:27年为卫星“保驾护航”

2017年06月23日 09:43:46 来源: 解放军报

    王宝华,女,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先后参与40多次大型卫星测控任务,承担国家重大预研和工程建设项目10余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2010年,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茫茫太空,浩瀚无垠,像一部“天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一颗颗人造卫星遨游太空,像一位位“使者”,传递天地间的话语。

    这些卫星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却很“娇气”,太空中任何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将其置于险境。

    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常常仰望星空,用心守护着一颗颗卫星安全运行,他们就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牧星人”。

    作为“牧星人”,王宝华和卫星打了27年交道,对待卫星如同自己的孩子,卫星的一举一动王宝华都有“心灵感应”。

    有一次,在执行某型号卫星测控任务中,工作刚满10年的王宝华,还是一名遥控操作手。卫星发射后,值班员突然报告:“储箱压力急速下降,超出正常范围!”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大家焦急地等待下一步指令。王宝华镇定自若,迅速编写出各种指令。

    “关机!”指挥部一声令下,王宝华迅速把准备好的指令输入,仅用几秒钟就重新控制卫星飞行。

    “好险!如果当时再晚几秒,卫星就会偏离控制范围,不能正常入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宝华仍心有余悸。

    卫星抢救,对测控人员来讲是一场“天地营救”的攻坚战,强度高、压力大、节奏快,对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都是巨大的考验。航天测控涉及几十个主干学科、数百个专业、几千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疏漏。

    2010年,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计划测控中心需要对卫星进行首次轨道控制。王宝华细心地发现卫星高压气路压力参数异常,经过分析判定为卫星氦气泄漏,便将情况迅速报告给指挥部。

    “进行应急变轨!”指挥部发出指令。

    参试人员都清楚,这对卫星是至关重要的“抢救”,如果失败,卫星的氦气将泄漏殆尽,最终完全失效。

    执行应急变轨的发动机一点火,卫星就出现姿态不稳定、抖动频繁等情况,最终被迫紧急关机,第一次应急变轨的最佳时机眼看就要错过。

    “必须变轨,否则卫星会失去抢救机会。”王宝华迅速对控制参数进行修正,不到一分钟,发动机再次点火。

    几分钟后,指挥大厅播报:“第一次应急变轨成功!”随即,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意味着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已脱离“生命危险”,测控人员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后续抢救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卫星异常情况处理也变得更加频繁。尽管王宝华对卫星测控工作已不再陌生,但她始终坚持每一次发射都是从零开始,从严把关,谨慎细心。王宝华常说:“卫星如同我们的孩子,是有生命的,每一条曲线、每一串数据、每一个字符,都是它们的语言,它们在太空翱翔,我们在地面为它们‘保驾护航’。”(邹维荣、赵金龙、杨亚洲)

【纠错】 [责任编辑: 韩松豫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639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