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重视药物性肝损伤 小心身边的隐形杀手

2017年07月28日 17:01:34 来源: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7月28日,是第七个世界肝炎日,本次肝炎日的主题为“ELIMINATE HEPATITIS”(消除肝炎),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通过努力,进一步推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的防控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肝炎严重流行区之一。由于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输血管理的加强和有效抗乙肝、丙肝(尤其是丙肝,现在小分子药物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达到90%以上)病毒药物的使用,我国肝病患者的肝脏疾病谱正悄然发生变化,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逐年下降,而我国非感染性肝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如何了解药物肝损伤对人体的危害,如何避免?我们采访了解放军第302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邹正升。

    邹主任表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发生率约10%)甚至死亡。在美国,DILI是急性肝衰竭(ALF)的首要病因(超过其他病因总和),一旦发展为ALF病死率可达75%。DILI中有10-15%可能进展为重症,6%病死或肝移植,约20%可发展为慢性化,从而进展为肝硬化。DILI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

    在已上市应用的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或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临床药物种类繁多,人群用药不规范且较为随意,加上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的认知尚不够,因此DILI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

    因为90%的药物需要在肝脏中代谢,所以肝脏成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因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因此也是药物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降低DILI的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性肝损伤患病人数逐年增长 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药物性肝损伤因其发生范围广,预测性差,且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因此药物性肝损伤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药物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肝损伤,临床上基于受损靶细胞,可将其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以及肝血管损伤型。

    药物的“过度使用”、减肥、保健、美容的时尚风行,加之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人类正暴露于大量的化学物质威胁中,这也正是使药物性肝损伤呈逐年增多趋势的原因。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及安全性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医学界及药物监管部门的关注。研究显示超过1100种的药物和草药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

    通过对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年至2013年11年3000余例次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住院情况分析发现,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住院人数无论其绝对数量(从2002年100例左右至2013年超过1000例)和其在总的肝病构成比例(从2002年1.4%升至2013年约3%,上升1.4倍)均呈上升趋势,药物性肝损伤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见肝病(包括慢性肝病)的原因之一。

    中老年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发人群

    随着我国社会和人口日趋老龄化,患病人数不断扩大,用药机会随之不断增多,甚至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容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肝脏血流量减少,使得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因此增加了中老年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多项研究显示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人群中均以中老年人居多。

    从解放军第302医院近11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40-49岁年龄段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高峰,40岁以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62.06%。对于中老年人,我们建议在用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本身存在慢性肝病的患者,其用药则更应慎重,切忌自行盲目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中药”并非“无毒” 科学使用才有效

    国内外导致药物肝损伤的药物构成不同,国外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占比达到27%-45.5%)及抗炎镇痛药。在美国药物性肝损伤,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常见原因。而亚洲韩国、新加坡,中药或中草药占比分别达到27.5%及54%。国内,中药或中草药则是较为多见的导致药物肝损伤的药物。很多时候患者服用中药及其制剂常常不向医生说明,因此是否存在肝毒性也难以判断。

    中草药潜在的肝毒性并不新奇,早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就已经阐述。一些植物,例如:苦杏仁、木薯、广豆根、北豆根、艾叶、毛冬青、黄独、苍耳子、大枫子、苦楝皮、鱼苦胆、千里光、天花粉等具有肝毒性早以为人所知。中草药的肝毒性可以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与炮制过程不规范,或是药物代谢过程中出现的免疫损伤。

    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甚至部分医务人员也存在一种认为中草药是天然药物,无不良反应的片面认识和误区;而中药本身成分复杂,药材材源和炮制水平的不同也导致中药市场上中药品质良莠不齐。而在我国很多中药又往往与保健品“联系紧密”,例如,我们发现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乌发的中药何首乌,无论其原药和各种炮制品,均有较强的肝毒性。何首乌及其制剂在国内外均有广泛应用,国际上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有何首乌肝损伤报道,仙灵骨葆、壮骨关节丸,肝损伤报道也较多。因此,重新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加强健康教育、规范和监控中药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亟待解决。

    要重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根据DILI病程,可将DILI分为急性DILI及慢性DILI。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至20%可发展为慢性DILI。至于慢性DILI,传统概念是长期服用损害肝脏药物导致,而目前的新概念是停用损害肝脏药物后,病程仍呈慢性化进展。

    慢性复发性DILI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肝功能难以保持正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肝病科或消化科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患者反复就诊,且得不到很好的诊断及治疗,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痛苦,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医疗经费,造成极大的经济和家庭压力,不利于医保资金有效及合理使用,给患者所在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解放军第302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非常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中心医务人员经过近5年的探索研究,在2016年初在ClinicalTrialsgovPRS 注册了1个慢性复发性DILI的临床试验,预计到2019年下半年,将在慢性复发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有突破性进展,从而将造福广大慢性DILI患者。考虑到有近1/5(20%)的DILI的患者在病后6个月后发展为慢性,建议急性药肝患者在病后6个月后要密切复查肝功能。(戴欣)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66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