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锐读丨一名典型的“后典型时代”

2017年08月04日 15:18:24 来源: 解放军报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午饭后,第75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黄松点开微信朋友圈,一句评论跳入他的眼帘。

    黄松心里咯噔一下,他迅速点击回复:“命运只是借口,只有努力,一切才会好起来。”

    这条朋友圈是黄松读罢路遥的《人生》后有感而发的,而上面那条评论来自一名基层干部,他曾在黄松面前感慨工作不顺,书中主人公命运的坎坷,让他有些对号入座,遂如是留言。

    这并不是黄松第一次在网络上和战友们互动。他时常会发一发朋友圈,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转发的好文,而下面总会有一些战友的点赞和评论。在旅里,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官兵,都把他看作知心大哥,大家吐吐苦水、开开玩笑,黄松都尽量回复,有时还和大家交流探讨。

    第一眼看到黄松,戴着眼镜,干练利落——这也是黄松从指导员到教导员,从团政治处主任到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每一名接触他的官兵对他的第一印象。

    黄松曾被原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基层干部”。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接受过习主席亲切接见。交谈时,他语气谦和,笑声爽朗,若不是提前知道他的情况,很难发现他头上的典型“光环”。

    有人说,典型有时代性,终会湮没于历史的洪流。而熟悉黄松的人却清楚:“他做任何事都很认真,富有激情,从没感觉到他‘过气’了。”

    当聚光灯不再聚焦、当从电视画面中淡出、当报刊上名字不再出现,黄松的后典型成长之路,究竟又有着哪些故事?让我们走近黄松,感受一位先进典型的“后典型时代”。

    回归平淡

    激情不减

    “其实,参加完党的十八大由北京返回的那一刻,我就把荣誉全都封存了起来。”黄松开门见山地说。

    黄松快速把典型的光环埋藏了起来是因为他看得清楚,无论获得多大的荣誉,一切终会归于平静,等待自己的,更多的是挑战。

    “我的每一次职务变动,都是异地任职,地方换了,单位换了,领导也换了,从个人经验到客观环境,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我把这些都当成对我的历练。”对于一路走来的经历,黄松态度从容。

    每次履新,都是一次挑战。不管怎样,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从不气馁,这也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有两件事给黄松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一件是他被破格提拔为教导员时,无意中听到个别人议论:“拔苗助长,拔出来的苗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

    另一件是当教导员不久,机关干部来调研。一下被问及全营官兵最近的思想动态,刚上任的黄松有点蒙。前来调研的机关干部只好客气地说了句:“你现在当教导员了嘛,不直接带兵,这也很正常。”

    两件事,两句话,如同两根针深深刺痛了黄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放下身段,融入基层。黄松认定了的事从不会有半点懈怠。训练场、俱乐部、图书室、寝室,经常能看到他与官兵交流的画面,有时他干脆打着铺盖卷住进班排,与官兵吃住在一起。官兵在干啥、想啥,很快他心里就有了谱。

    当指导员时,黄松就是出了名的“思想活、点子多”。当教导员后,他也天天琢磨怎样让营里的政治工作活跃起来。

    他把大学生士兵集中起来组建“党的理论宣讲班”,让他们先把理论理解透,再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其他战友听;开展“道德考核场”活动,让官兵在比拼中自觉遵规守纪;在全营组织“兴趣社团”,张贴海报让官兵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每月让各连轮流组织一场文艺晚会在全营表演,活跃气氛的同时又给了官兵展示才艺的平台……

    上任教导员不到半年,这个与战士朝夕相处、带兵方法新颖的教导员很快得到了官兵的认可,民主测评排名也从开始“尴尬”的位置上升到了前列。

    心有标尺

    标准不降

    因为单位驻地毗邻旅游胜地,黄松不时会为一些老同学的“顺道拜访”而苦恼。

    “何必那么较真呢?喝两杯没事。”多年同窗好不容易来一次,不在一起聚一聚,似乎太不近人情;聚,又会遇到酒场的尴尬。

    但黄松心里始终有杆秤:“就算当时喝了也没有其他人知道,但工作日喝酒,自己这一关始终过不去。”对他来说,典型身份是荣誉,更是自己心中的一把标尺。

    这把标尺衡量的是他工作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标准——哪些能做,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样。

    2015年6月,已是团政治处主任的黄松到某连蹲连住班,就餐时连队“意外”地多了两个菜。指导员解释,这不是加菜,是出于学习借鉴的目的,去别的连换了两个菜而已。这名指导员没想到,自己的“好意”不仅没换来黄松的表扬,反遭到了严肃批评。

    “与时俱进才能贴近官兵,积极创新才能激发活力。”该旅近期正在开展的“军营开讲啦”活动,黄松是设计组织者。

    这个以央视《开讲啦》为蓝本的活动至今已举办了“筑梦强军”“班长故事”“拥护改革”“回眸军旅”等专场,每场近10名官兵登台演讲,宗旨是“怎么痛快怎么讲、怎么真实怎么说”,每次根据主题发掘最典型、最有教育意义的官兵代表,畅谈自己的兵言兵语,每个专题都贴近官兵,深入兵心,反响非常好。“听着故事搞教育,将道理渗透进官兵心灵”是黄松对这个活动的设计初衷。

    除了在政治工作上寻求创新,他还把单位几名相关人才组织起来开发了“手机行为管理APP”“在外人员管理系统”等系统,着手在传统管理模式上探索军营智能化管理的方式。

    有人劝黄松:“你已经是全军典型,可以说功成名就了,就别再折腾了。”

    对此,黄松置之一笑,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这些年,不管职务怎么变,知兵爱兵、尽量“离兵近些,再近些”一直是黄松一贯坚持的带兵标准。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他说:“代表代表,走不近官兵,你代表谁?”

    胸怀感恩

    初心不改

    黄松和妻儿常年两地分居,但他本可以结束聚少离多的现状,和妻儿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2013年,还是教导员的黄松来到上海某军事院校学习。因为既有重点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又有丰富的基层任职经验,黄松收到了该校领导向他抛来的橄榄枝,希望他能留校任教。

    黄松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接受学校邀请,就意味着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两地分居问题也迎刃而解。

    “你别犯傻了,这还需要考虑?”一名在上海打拼多年的老同学得知后,打电话劝黄松。

    “有很多理由可以让我选择留下,但就是有一点让我最终把它们都‘一票否决’了,那就是感恩。”黄松心里挥之不去的是自己对家庭的亏欠,但他更放不下的是对组织的感恩。

    “我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典型,是战友眼中‘安心军营、扎根基层’的模范,我要是走了,培养我的领导怎么想?支持我的战友怎么看?没有他们,哪有我的今天和院校垂青我的资本呢?”

    即使已经成长为一名副团职干部,黄松身上却始终保持着兵之初的本色——与官兵平等相处,从不颐指气使;与官兵同甘共苦,从不高高在上。

    一次,黄松带领车队拉运物资返回营区。在距目的地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时,一辆运输车突然“趴窝”。由于是高压油泵损坏,需要将发动机拆卸,修理程序多,耗时长。

    匆匆吃了泡面,黄松撸起袖子加入到修理的行列中,帮着递工具拿零件打手电。经过黄松和战友5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终于排除了故障,当晚回到单位都已近凌晨两点。修理技师杨民祥说:“看到黄副主任也和我们一样弄得满手油污,既亲切又感动。”

    “无论是不是典型,我都始终记着自己从哪来,又为了什么而往前走,不能忘了本,兵之初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也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都应该坚持的初心。”黄松这样告诉笔者。(李远军、王翔、彭田)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73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