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历史观安全观科技观看军民融合国家战略

2017年08月26日 12:20:01 来源: 解放军报

    在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时期,社会大众认知理解还存在误区,军民融合概念一定程度上存在泛化、虚化、功利化的倾向。从历史观、安全观、科技观着眼,有利于科学理解和把握这一国家战略。

    军民融合的历史观: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从此消彼长到同步提升。从经济学原理看,在技术条件和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些“大炮”(国防建设)就意味着放弃一些“黄油”(经济建设),反之亦然。我国近几十年来发展,从以军为主到军民两用,从军转民再到寓军于民,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确是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认清历史才能把握现阶段军民融合的重点,明确方向才能将国防建设更深的植根于经济建设的大基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军民融合的安全观: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大国防大防务提供坚实支撑。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本质问题是安全与发展的问题。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必须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着眼于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的要求,在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积聚各方资源,集中发力、有效发力,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局,才能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才能筑牢国家总体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站在国家总体安全的高度审视,就不会担心局部利益受损,就能心甘情愿做好“地平线以下的工作”,自觉担负起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的重任,下大力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体制高墙”,清除各种院内院外的“政策围栏”。

    军民融合的科技观: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和生产力。科技兴军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习总书记强调:“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世界范围内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深入推进,覆盖了战争和军队建设全部领域,直接影响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关乎战略主动权。用科技观的视角看待军民融合,紧迫感就会陡然而生,怎样加快构建问题牵引型的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如何加强新兴领域的创新资源布局?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军工优势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当前而言,引导“民参军”的重点工作,一个正确选项是吸纳创新性技术参军;而聚焦深海探测、空间开发等国家战略领域,发挥好军工行业在这些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则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 刘海林)

【纠错】 [责任编辑: 王楠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689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