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薛惠锋谈军民融合:高起点 稳根基 求实效

2017年10月15日 16:46:44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长 薛惠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项英明决策。太空领域军民融合怎样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走在全国全军前列?明大势才能谋大事,必须有战略视野、系统思维,把脉和顺应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大趋势,从战略、战役、战术上搞好统筹谋划。

    就“军转民”“民参军”而言,其中最富有启示意义的地方在于,如何提高“转”和“参”的起点,怎样打牢“转”和“参”的基础,为什么要增强“转”和“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聚焦新兴领域的“战略前沿”,是大势所趋,“军转民”“民参军”务必牢牢把握这个大势,切实提高“转”和“参”的起点。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在更高更远的深空占据一席之地,把开发太空资源和掌握制天权统一起来,是实现强国梦想的必然要求。太空得天独厚的位置资源、理想洁净的环境资源、取之不尽的矿产资源,使各国经济、政治对太空的依赖性与日俱增。10月6日,美国国家空间委员会首次会议宣布美国将重启登月计划。和平利用空间是我国一贯主张,同时必须认识到,适度控制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战争的主导权。我们如果不能建立和保持太空优势,就无法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站稳脚跟,无法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掌握主动,无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支撑。海洋、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道理,同样也是如此,呼唤“军转民”“民参军”层面的深度介入。

    做好企业融合的“战役布局”,是使命所系,“军转民”“民参军”务必夯实这个根基,切实打牢“转”和“参”的基础。以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为例,迫切需要打破军民界限,把军民航天规划、太空政策、空间资源、基础设施统筹起来,而实现“军转民”“民参军”的关键突破口,是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的融合。航天是尖端技术最集中、产业带动最强劲的领域之一,欧美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对相关产业带动却高达1∶7至1∶14。我国航天技术资源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单从航天技术转民用来看,需要二次开发、二次投入。大型非军工企业利用筹资、融资方面的灵活性优势,通过对国防尖端技术的二次开发、产业化推广,可以迅速弥补民用领域的技术不足,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捷径。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怎样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把军工集团的“技术优势、研发优势、集成优势”和优势民企的“投资优势、市场优势、专项优势”结合起来?这是“军转民”“民参军”稳固根基必须回答好的一道考题,也是军民深度融合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

    突破技术转化的“战术关口”,是人心所向,“军转民”“民参军”务必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切实增强“转”和“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技术转移转化是必由之路。仍以航天为例,大量有价值的技术属于国防专利技术,不少技术成果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是定密从严、解密从延,“不能转”。国防专利制度“重保密、轻解密”,一定程度迟缓了太空领域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进程。二是激励不够,“不愿转”。权益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明确,更为完善的制度安排,可以更有效保障国防专利职务发明人或转化者的权益,进一步激发转移转化太空技术的积极性。三是集成不足,“不会转”。目前,分布在航天领域数家甚至数十家单位的技术,很难由某一家单位或需求方来主导推动,只有加强统筹协调,才能提高效率、形成合力。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做大平台,落实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提出的“开展军民融合国家专利运营试点”,“探索建立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如果把航天企业集团作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的试点单位,从国家层面予以支持,航天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军民融合转移平台”建设,以“需求导引、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基金跟随、民众受益”为思路,引领性的航天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化项目群有望早日形成,同样可以为海洋、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作出示范和样板。

    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目的在于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转民”“民参军”是落实这一战略意图的两个重要环节。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要走在全国全军前列,既是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需要我们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真正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话说融合·亲历

    1.奶酪没人动,蛋糕更大了!军工集团有体验

    兵器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曾毅:近年来,军品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有人说这动了军工集团的奶酪。事实并非如此,在推进军民融合的竞争态势下,军工集团既面临挑战也赢得了发展机遇。军工集团的奶酪不仅没变小,反而因为军民协同创新,市场蛋糕做得更大了。

    2.门槛一降低,机制更活了 !优势民企有感受

    清华紫光董事长赵伟国:我们每年向全世界提供7亿套芯片,许多芯片在军工领域有应用。未来军民深度融合,除了做好技术、产品、人才、资本的融合,最为重要的是机制融合。伴随军队装备研发和采购制度一系列改革,优势民企参军门槛一降低,机制更活了!

    3.一个篮子里,转化更快了!中介机构有态度

    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伟国:“军转民”如何再提速?最好的办法是跟“民参军”放在一个“篮子”里统筹考量,推动军地资源双向转移转化。

    ——摘自第三届军民融合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嘉宾访谈(崔晓莉整理)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72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