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军用可穿戴装备技术日益成熟

2017年11月10日 16:35:47 来源: 解放军报

    目前,各式各样的可穿戴装备在市场上日益活跃,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可穿戴装备应用非常广泛,产品覆盖包括医疗、监测、健身、娱乐、军事等领域。

    在军用领域,可穿戴装备的发展十分迅速,可穿戴外骨骼、作战服、头盔、单兵电台等新型装备层出不穷。尤其是运用仿生技术的可穿戴外骨骼和智能作战服等,能够大幅增强士兵的机动携行能力和综合防护能力。

    美国军用可穿戴装备已先后推出可穿戴外骨骼、第二代全身外骨骼、“麦克法斯”手臂、“勇士织衣”智能作战服等多款产品。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研发可穿戴装备。英国BAE系统公司的“矫正负重辅助装置”可帮助士兵分担背包负重;法国“大力神”可穿戴外骨骼能使士兵携带100千克重物、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约20千米;意大利“V-盾”第一代人体脊柱外骨骼可将人体肩部重量转移至腿部肌肉,以减少压力并增强潜在负重能力;荷兰“外置伙伴”外骨骼能大幅提升徒步士兵的负载能力;澳大利亚被动式可穿戴外骨骼能将士兵负重的2/3直接转移至地面。

    军用可穿戴装备能够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得益于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但可以进行运动状态、身体状况监测,还能够大幅度提升作战能力,打造战场上的“超级战士”。

    一方面,军用可穿戴装备能够全面提升士兵的生理机能。目前,世界各国致力于军用可穿戴装备的研究对象包括夜视仪隐形眼镜、智能头盔、威胁检测仪、机械臂和助力服等,能够全方位提升士兵的战场感知能力和徒步携行能力,并能预测攻击性行为,实现战场的无声沟通,增强战场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军用可穿戴装备高度聚合微型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特点。在前沿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军用可穿戴装备的体积重量趋于微小化,同时还融合了语音交互、体感交互、眼球识别等技术,能够将战场信息和士兵身体情况实时传送至指挥中心,甚至能自动识别环境,使士兵成为“变色龙”。

    尽管军用可穿戴装备的发展方兴未艾,但还有很多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一是受到传感器灵敏度、精度或分辨率等因素的制约,数据采集精准度需要提高;二是续航问题制约发展,很多装备能耗高,导致无法长时间使用;三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应受到重视,避免重要数据、运动轨迹等信息的泄露。

    总而言之,如何保证军用可穿戴装备更好地服务战场,实现用科技促进战斗力的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强天林)

【纠错】 [责任编辑: 韩松豫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737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