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现实版《急诊科医生》:与死神搏斗她一干就是12年

2017年11月29日 10:08:53 来源: 解放军报

    原标题:天使情深万里长

    11月17日,一个轻松惬意的周末。下班的铃声响起,火箭军总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高学科匆匆走出值班室,换上便装,踏上回家的归途。

    从北京新街口外大街的医院出发,到达位于天津蓟州区人民西大街的家中,坐长途客车约108公里。12年间,高学科在这条线路上累计往返了1000多趟,算下来差不多13万多公里。在她看来,这108公里,是对家的深深思念,是爱的漫漫“长征”。

    时间回到2005年7月,高学科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来到总医院急诊科实习,本打算“溜达”一圈就回天津发展,没想到在急诊科一干就是12年,成为一名优秀非现役文职人员。

    急诊科?12年?只要看过热播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的人,脑子里就会立刻浮现出一个个酸甜苦辣的画面,那是全天无休的岗位,那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

    “在这里,见过了生与死,就更想留住每一个孱弱的生命。”高学科的初衷并不复杂。在急诊科坚守12年,出彩12年,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获得嘉奖,还被表彰为“南丁格尔传人”。

    12年,苦过、累过,哭过、笑过,奔波在两座城市之间,高学科甚至想到过放弃,但丈夫徐世坦总能给她一个宽阔的肩膀。徐世坦曾是名军人,转业安置到天津工作,默默撑起温暖的小家。

    从实习开始,高学科就争取每周末回天津一趟看望家人,结婚生孩子后更是如此,每次她都喜欢乘坐直达小区门口的长途客车。

    108公里,留下过许多甜蜜。每次回家,丈夫都做好一大桌饭菜等着她,儿子会用小手帮她捶腰揉背,浑身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每次返京前,高学科都会把儿子的书包收拾整齐,就连铅笔也逐一削好,还会抽空包些饺子、包子放在冰箱。丈夫有时要抢过她手中的活,她连连摆手:“别动,我这可是‘爱心牌’的。”

    108公里,留下过几分愧疚。儿子骏骏第一次到北京,居然是因为得了肺炎来看病。当时急诊科正赶上病患扎堆,高学科也只能见缝插针去抱抱他。徐世坦骨折住院,高学科因为工作太忙不能请假回家,只好请了个护工照顾他,自己却忙着护理别的病人。她满怀歉意给老公发短信,丈夫反而安慰起她来:“你为人人,人人为我,岂不美哉。”

    108公里,留下过绵绵相思。打电话、发短信、聊微信,成了高学科一路上打发时间的习惯,手机里至今还存有不少嘘寒问暖的话语,既有父母“车上打盹容易着凉”的提醒,也有丈夫发来“收拾屋子欢迎夫人回家”的趣图,还有儿子用稚嫩童声唱出“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的歌声,一路洒下满满的幸福。

    108公里,家庭在那头,工作在这头,亲情却将两座城市紧紧相连。高学科不是军人,却如战士般冲锋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家便是她工作的“加油站”、激情的“动力源”。她向记者自曝“囧事”:儿子骏骏上幼儿园大班时,自己唯一一次接孩子放学,差点被老师当成骗子,尽管儿子焦急地反复声称:“这是我妈妈。”老师仍坚持打电话跟高学科的丈夫核实后才肯放行。

    说起这些“囧事”,高学科先是眼眶湿润,继而又自豪地说:“骏骏虽然才7岁多,却非常懂事,因为家人给他讲过妈妈的工作是救人,他经常表现得很‘暖男’。上次我回家,吃完晚饭,他抢着去洗碗,还调皮地对我和老公说,你俩去‘腻’会吧。”

    大巴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路飞奔,高学科的思绪也尽情飞扬,飞向那神圣的岗位,飞向那温暖的港湾,飞向那幸福的明天……(李永飞 莫鹏 彭雪征)

【纠错】 [责任编辑: 张骄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75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