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练兵备战要下细功夫

2018年01月11日 15:36:41 来源: 解放军报

    战斗力这座“大厦”能否建得坚固如山,取决于“一砖一瓦”的质量,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真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练兵备战同样要下细功夫,一分一秒都不能有疏忽,一丝一毫都不能出差错。刘伯承元帅认为,打仗是一件胆大心细的工作,要求参谋人员:“各项工作必须心细如发。研究上级指示要细,研究敌情要细,军事组织工作要细,检查工作要细,草拟文书要细,下达任务、传达指示要细。”

    粗放乃打仗大忌,精细为制胜之道。1953年,我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组织夏季攻势时,二十兵团司令员郑维山,大胆地在“联合国军”眼皮底下组织了3000余人的大潜伏。他要求部队认真研究:咳嗽怎么办、睡觉打呼噜怎么办、大小便怎么办、蚊虫叮咬怎么办、敌人打冷枪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哪一点想不到、哪一个不解决,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当前,个别单位抓工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练兵备战热衷于大场面、大手笔,觉得“微小”不足道、“细小”不足为。不起眼的细节看似无碍大局,实则暗藏祸端,处理不好会引起严重后果。19世纪,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只因没有考虑到极寒天气会冻碎制式军衣的锡质纽扣,导致大批士兵在冰天雪地里活活冻死,几乎全军覆没;中原大战,由于冯玉祥部队的参谋人员在电报中把“沁阳”误写成“泌阳”,一撇之差贻误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导致战局逆转。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未来战争强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任务分工越来越精细、能力要求越来越精准,每名单兵、每个岗位、每台装备,都是信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战斗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松动一颗“螺丝钉”、遗漏一个“小数点”、输错一个“代码”,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长期以来,我们提及美军训练与打仗的发展历程,往往不乏宏大的变革叙事,但真正累积起其战力优势的,是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对每一个具体事例的规范。美军夜间作战单兵训练,要求携带的水壶要么是满的,要么是空的,避免不满的水壶发出晃荡的声音。执行秘密作战任务时,雨天不能穿雨衣,因为雨滴打在雨衣表面会发出声响,走在树林里会与枝叶发出摩擦声,其平滑的表面经雨水冲淋增大反光性,容易暴露目标。

    “海王星之矛”行动前,美军海豹突击队对本·拉登藏身处的地形、建筑物、防御部署等战场情况进行了模拟,从房门的质地和开合方向,到模拟院落旁的马铃薯菜地,训练环境贴近实战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后来的作战实践几乎就是战前演练的翻版,正如突击队员所言:“行动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早已在基地训练中见识过了。”

    战斗力这座“大厦”能否建得坚固如山,取决于“一砖一瓦”的质量,是一个从概略到翔实、从总体到具体的精细化工程,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真功, 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规范明确、细化固化,少一些“没有想到”,才能多一些有备无患,少一些“概略瞄准”,才能多一些精确打击。

    练兵备战犹如植物的根系,越往深处越细密,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不降低一项标准,不放过一个问题。只有在训练的细枝末节上用力,从研究“微行动”、切磋“微对策”做起,把什么时机、什么地域、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方式、谁来组织指挥、怎么搞好协同等问题搞具体搞精准,多积“尺寸之功”,才能形成攥指成拳的制胜合力。(夏凉、王光远)

【纠错】 [责任编辑: 丁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88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