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初心不改 那些抗震救灾勇士的十年

2018年05月11日 19:41:31 来源: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五月的风轻轻吹过,汶川地震已过去了十年。

    十年,灾区华丽转身;十年,当年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官兵也在改革强军的浪潮里换羽重生、振翮远翔。

    但是,无论走得多远,“5•12”的字眼都会让那些勇士们重燃激情;无论飞得多高,灾区的土地和群众都是他们永远的眷恋……

    孟洋:“9•3阅兵”村里,我想起了抗震救灾的日子

    2008年,孟洋(后排左一)在陇南市武都区柑桔乡贺家坪村地震灾区。

    十年前,原21集团军某团炮兵营导弹连一期士官孟洋刚被任命为班长,就随团整建制开赴汶川地震重灾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柑桔乡贺家坪村,一去就是103天。

    十年来,孟洋三移脚下驻地、三换手中装备,当了整整十年班长。现在是第77集团军某旅一营火力连七班班长的他,用2个三等功和“9•3阅兵”标兵的特殊荣誉,为过去的十年涂抹上了光荣的色彩。

    在震区,孟洋参与的首个任务是疏通宝成铁路109隧道——这个通往四川灾区的“运输生命线”,被18万立方米的山体坍塌阻隔。“军地协同、两头掘进,半个团的战友都上了!”孟洋说,“每天要抡超过十个小时大锤。那时候,再没人说平时的耐力训练、肌肉训练是浪费时间了。”

    2015年,孟洋(中)与战友在阅兵村。

    2014年底,孟洋不再担任班长,做好了次年退伍返乡的准备。可一个月后,“9•3阅兵”的一纸通知到了单位,孟洋想都没想就报了名。“这么大的任务,我更应该冲上去——就像抗震救灾时那样,冲在先、干在前。”孟洋回忆,层层选拔,考验越来越大,可自己从来没想过放弃,“抗震救灾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动力。”

    如今,孟洋已成长为改革强军浪潮中披坚执锐的“尖刀班长”。他经常和班上的战士讲:“抗震救灾精神更应该在今天继续发扬,在战友间永远传承!”

    鲁财旺:抗震救灾让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鲁财旺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摆在第一位。

    走进云南省腾冲市人社局办事服务大厅,彝族科员鲁财旺平均每天要接待一百余名各族群众。他们也许并不知道,眼前这位热情周到的办事员曾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因为参与汶川抗震救灾表现出色,被四川省政府和原成都军区联合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1998年12月入伍的鲁财旺,原为驻川某师机关俱乐部主任。汶川地震发生后,鲁财旺和师机关指挥组常驻震中映秀镇,担负起了每天到上级指挥部报送当日灾情的重任。就在第一晚报送情况的途中,余震突发,一块二层楼高的巨石滚落在离鲁财旺前不到一米的地方……“我的命是捡回来的。”没有被吓破胆的鲁财旺翻过滚石,把情况送到了目的地。

    抗震救灾中,鲁财旺在帐篷小学为学生上课。

    随后的日子里,鲁财旺和战友们搭建板房、拆除危房,还在帐篷小学当起了临时支教老师。“白天援建修路盖房,晚上补课教书带娃,真是累并快乐着!”临时的“一肩挑多责”,让今天的鲁财旺十分怀念。

    如今,鲁财旺已退伍3年多。在他眼里,16年军营的历练,抗震救灾这一课最难忘,“因为它让我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颜建刚: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颜建刚驾驶冲锋舟。

    2008年5月13日5时,驻川某师工兵营一期士官颜建刚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带队组建一支水上抢险突击队。当日7时许,他和9名战友在机关参谋的带领下,携带4艘冲锋舟,紧急赶赴重灾区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

    在灾区,他们不顾水库大坝出现裂缝、两岸山体频繁滑坡的危险,开辟了到映秀的第一条水上通道。任务期间,颜建刚所在水上分队共出动冲锋舟1380余次,运送物资110余吨、各部官兵12000余人、伤员720余人、受灾群众7500余人……

    回首十年前的一幕幕,如今已是指导员的颜建刚说得最多的还是“好好地活着”。在他看来,好好地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在训练中提高训练水平、提高战备能力。

    “‘好好地活着’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颜建刚说,抗震救灾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折——因为表现突出,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立功、提拔为军官,“抗震救灾中比我做得好的大有人在,这些荣誉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战友的支持。”

    颜建刚在两会会客厅。

    为了让这样的温度传递下去,2013年在芦山地震发生后,颜建刚第一时间向上级请战,全程参与了救灾。在日常连队工作中,他也格外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去年,部队调整移防,颜建刚从两地分居变成了三地分居。面对三分之二人员转岗,调整刚到位就参加上级抽考,他没有抱怨,更多的是想着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现今,即将脱下军装的颜建刚说:“在位一分钟,就要散发一等功臣的光和热,就要好好活着!”

    杨成林:当年争着穿的迷彩服,成为了今天青春的底色

    正是十年前的那场抗震救灾,使杨成林从一名身披“迷彩服”的志愿者,转身成为一名革命军人。

    2007年9月,杨成林考入地处绵竹市龙门山脚下的四川工业管理学院。汶川地震后第二天,学校一放假,杨成林飞奔回家,“帮助家里收拾完油菜、搭设好帐篷后,我就和父母商量,要穿上自己购买的迷彩色套装,像解放军一样参加救灾!”

    汶川地震中,杨成林自己购买迷彩服成为志愿者。

    那年5月15日,杨成林一个人回到绵竹灾区,当天就同湖南衡阳消防支队一起进入受灾严重的汉旺镇。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成林和台湾地区搜救队在龙门山下救出一名老人,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为受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天使医疗队”开设医疗站……2个月时间里,杨成林看着无数老乡一次次感激地泪流满面,心底坚定了一个想法:好男儿要当兵!

    杨成林在汶川地震中获得的锦旗。

    2009年底,杨成林圆梦军营,用一身真正的迷彩标注了自己的青春底色。从震区大学生到士兵,又成长为一名班长、一名党员,杨成林说:“如果还有需要,我必义不容辞冲在前,让这身迷彩焕发光芒!”(张军、张胜、陈鹏、张源、陆利明 新华社记者王东明、于晓泉)

【纠错】 [责任编辑: 丁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7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