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揭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残骸回收团队

2018年07月30日 16:40:55 来源: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西昌7月30日电题:千万里,我们追寻着火箭的踪迹——揭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残骸回收团队

    杨志健、张小龙、吴文依

    7月2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发射前后,来自这个中心的火箭残骸落区工作组成员辗转1000多公里,穿梭于广西百色的崇山峻岭,跑遍了20多个乡镇,圆满完成火箭一级落区群众疏散和残骸回收任务。

   

    胡晓枫(中)指挥人员确定搜索地点

    “福将”胡晓枫

    41岁的胡晓枫,是落区工作组组长。为了数十万落区群众的安危,他常常不分昼夜、不避寒暑,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吃苦在最前面。

    一次,任务突然因故推迟,没有接到通知的群众认为任务已经完成,纷纷返回自家。危急之时,胡晓枫紧急联系当地通信部门,通过群发短信、电台广播、电视插播紧急通知等形式,迅速将消息告知当地群众。

    事后,尽管有部分火箭残片砸损到群众房屋,但无一人受伤。

    落区群众都称胡晓枫是“福将”,常说“福将来了,残骸躲着落”。他却说:“哪有什么幸运?落区安全靠的是落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靠的是我们耐心细致的工作,给受损群众讲清楚政策,给他们合情合理合法的赔偿,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秘诀。”

    在胡晓枫带领下,落区工作组做到群众知晓率100%,干部责任落实100%,疏散群众率100%,工作组安全返回率100%,残骸回收率100%,损失赔付率100%,实现了“减少财产损失、防止人员伤亡”等目标。

    祝明亮步行前往挨家挨户做工作

    “小诸葛”周张华

    今年33岁的周张华每到一个学校,都主动和校长老师沟通或直接走上学校的讲台,在全面宣贯落区工作要求的同时,也让山区的孩子们拓展视野,从小在心中树起航天梦想。

    周张华不仅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落区群众普及残骸知识,更是落区工作组的技术大拿。

    一次任务中,火箭发射时间为凌晨4时左右,当时天空乌云密布,观察哨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残骸落点。

    这时,在落区范围外有观察哨报告发现了一个残骸碎片。火箭残骸飞出理论落区?周张华根据级间分离的时间和速度,加上软件预测落点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坚持认为残骸没有飞出落区范围,只是在中心落点靠前位置。

    胡晓枫详细询问了周张华的判断依据后,决定支持他的判断。2个小时后,在落区范围内的附近村落发现了残骸主体,飞出去的只是残骸在空中散落的零件。

    周张华操作无人设备进行搜索

    “铁脚板”祝明亮

    28岁的祝明亮是落区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的联络员。这个个头不高、戴着眼镜的精瘦小伙子,却是大名鼎鼎的“铁脚板”。

    为了宣传动员不留“死角”,祝明亮坚持到乡村检查督促。很多地方车辆到达不了,他就和同事步行前往,挨家挨户做工作。

    有时为了把消息传达到山上的独户人家,他来回需要走40多华里山路,一天下来,往往是一身泥、一身汗。两年多来,他给落区群众发放宣传教育单200多万份,磨坏了5双鞋。

    “脚底不沾泥,群众不理你!脚底不起泡,肯定没走到。我们的工作开展得越细,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就越小。”祝明亮说。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923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