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勇于在逆境中逆袭

2018年09月21日 20:09:09 来源: 解放军报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什么是最致命的打击?想必多数人都会说,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遭敌破坏。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美军就针对这一“最糟糕情况”进行太空演习,检验能否重建太空平台,以做到有备无患。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美军把实战化训练搞得实而又实。

    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想要证明自己,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在逆境中逆袭”,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反败为胜。既有过辉煌胜利,也有过惨痛失利,历战弥坚,愈挫愈勇,这样的军队才更加成熟。相反,如果只能适应顺境和胜时,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这样的军队再强大,也是外强中干,如同纸老虎“看起来样子很可怕,但一下雨就烂了”。

    我军就是勇于在逆境中逆袭的一支劲旅。从南昌起义失败,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再到湘江一役损失过半,多少次血流成河、濒临绝境,又多少次力挽狂澜、绝处逢生。就连彪炳史册的三大战役,也多是“夹生饭”,背后常常险象环生。被称为“一次严重作战”的济南战役,更是3次攻城均告失败,兵团甚至来电要求“不打了”。由于准备充分、应对及时,这一个个“急”“难”“险”,都被我军指战员急中生智、攻坚克难、化险为夷。

    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毛泽东说:“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面对战争中出现的“改变”甚至“困境”,如果对困难估计不足,对险情应对不力,以小变应大变、以迟变应快变、以假变应真变,缘木求鱼、刻舟求剑,结果必然是碰得头破血流。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军队兵强马壮,又有美国撑腰,摧城拔寨,步步紧逼。但真正硬碰硬的时候,他们稍遇失利或挫折便溃不成军。正如粟裕所评价的:“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话虽不多,但一针见血。莱芜战役结束后,陈诚怒骂国民党将领:“就是送5万只鸡到莱芜去,让共军也要捉两天。”一些人无奈地说:“打了败仗以后,人比鸡好捉。”的确,溃败之军不如鸡,鸡不懂话,到处乱跑,人只要一喊,立刻缴枪站队。

    “善用兵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如今,我军几十年没有打仗了,“最糟糕情况”似乎已不复存在。其实不然。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作战节奏急剧加快,战争的不确定性、突然性、残酷性更为凸显,危情、险情、灾情随时发生。把轻松、安逸留给今天,就是把艰难、危险留给明天。只有基于“最糟糕情况”,做好“最坏的打算”,把每一日当作“艰难的一日”,未雨绸缪、超前制变,才能为明天战场添一分胜算、增几分信心。(陆军政治工作部 王永奎)

 

【纠错】 [责任编辑: 丁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587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