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指导员的“朋友圈”内为何看不见好友“动态”

2018年10月24日 15:47:40 来源: 解放军报

    原标题:“圈”内好友为何不见“动态”

    进入休息时间,第71集团军某旅火力连指导员姬智拿起手机,照常刷起微信朋友圈。

    “心里一团糟!半个月没联系,她最近如何?……”连队战士小王的一条“状态”在圈里“炸开了锅”,大家纷纷留言,有的还跟着起哄。出于关心,姬智在小王的“状态”下评论:“注意调整情绪,可别影响学习训练哦!”

    智能手机放开使用后,姬智第一时间添加了连队官兵为微信好友。自此,每天认真浏览大家更新的“状态”,有针对性地发表一些评论,并定期甚至定人推送自己精选的“心灵鸡汤”成为他的例行工作。一时间,“朋友圈”不知不觉成为姬智开展随机教育的重要阵地。

    然而姬智却不知,他在小王“朋友圈”的那句留言引来不小轰动,不但没人继续评论了,就连当事人自己内心也直打鼓。“糟糕,忘了将‘状态’设为‘部分可见’,这下不会被列为个别人吧?”没过多久,姬智发现小王的这条“状态”消失了,虽然有些纳闷,但也没当回事。

    一天,姬智偶然在文书林祎的“朋友圈”中看到连队官兵层出不穷的动态,可他回过头看自己的“朋友圈”,那些与林祎同为好友的动态却没有出现。联想到小王那条消失的“状态”,姬智恍然大悟——自己被“选择不可见了”!仔细翻看连队官兵的“朋友圈”,姬智发现,自己不仅被“选择不可见”,有的甚至直接将他屏蔽了。

    这是为何?姬智有点心塞,感觉自尊心受到打击,便找来几名老士官了解情况。“‘朋友圈’发的动态,有时纯粹就是为了刷个存在感,并不代表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指导员没必要都那么较真”“指导员在‘朋友圈’里总是不忘自己的‘指导员’身份,有时一些留言评论让大家感到很尴尬”……

    类似姬智这样的苦恼,在该旅带兵人中并非个例。一些连队主官为了方便及时掌握在外人员情况,创建了“在外人员微信群”,并时不时让在外人员通过微信发个定位到群里,以便实时掌握人员动向。可没过多久却发现,不少战士发来的并不是他们实际所在位置,而是通过搜索定位的虚假位置。对此,官兵的解释很简单,不喜欢连队主官这样不信任地“盯”着自己。

    了解到相关情况,该旅采取面对面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就此展开深入调研,原因浮出水面:部分带兵人过于依赖“键对键”,总想透过网络这扇窗了解官兵所思所想,渐渐忽视了与大家面对面的谈心交心,下班排的时间、次数少了,情感上与官兵渐渐疏远;有些带兵人利用网络平台与官兵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线上线下一个样,喜欢板着脸孔说教;网络的虚拟化特点,有时令个别带兵人和官兵相互不信任。

    “政治工作信息化本身没有问题。”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李号多次带队调研,并就此与一线带兵人谈心交流,“提倡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但不能用‘键对键’取代‘面对面’,想要了解官兵最真实的想法还得沉到官兵中间去。”同时,李号提醒带兵人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利用网络这个开放平台做政治工作时,要遵循其特点规律。

    主任的一席话让姬智茅塞顿开。回到连队的当天晚上,姬智卷起铺盖睡到一排宿舍:“排里体能课目比武,算上我一个。”不久,连队官兵发现指导员变了,那个跟大家玩在一起、练在一起,能掏心窝子说话的“老大哥”回来了。很快,姬智也重新回到了大家“心”中,那些消失许久的“朋友圈”再次出现在他的“朋友圈”里。

    在前不久旅里组织的火炮直瞄射击考核中,该连顶住压力,拔得头筹。走出考场,姬智感慨道:“新装备到位不久就能取得这么好成绩,得益于全连官兵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航、吕威)

【纠错】 [责任编辑: 韩松豫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978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