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维护安全环境 锻造和平之剑

2018年12月18日 08:31:42 来源: 解放军报

    原标题:维护安全环境 锻造和平之剑

    不久前,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在外军学员中做了一份关于“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员都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非挑战。许多学员都说,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机遇,而中国军队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诚哉斯言。当前,中国正在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所需,也是世界和平之福。

    然而,“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正当合理需求,却时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妖魔化”。在其话语体系中,中国被描述为是在谋求军事霸权,对国际秩序构成了挑战。这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翻版,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站不住脚。

    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复杂多变,为应对国家主权可能受到的威胁和侵犯,中国需要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够做出快速反应的军队。而在国内安全层面,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三股势力”蠢蠢欲动,地震、洪涝等灾害也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群众呼唤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要求中国发展必要的军事力量以更好地应对错综复杂的安全环境。因此,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与军事霸权无关,更谈不上挑战国际秩序。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的理念根植于中国政治和文化传统之中。即使是中国的军事文化,历来也以“非战”为最佳策略。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就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及“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样的经典名句。中华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代中国曾遭受列强长达百年的侵略,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历经屈辱和磨难的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绝不会再陷入“忘战必危”的境地,也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于其他国家。

    追求和平的文化滋养着当代中国外交的根脉。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步入新时代,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正确义利观到新安全观,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中国还组建了一支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将派遣更多的工兵、医疗、运输等部队参与维和行动。此外,中国海军已先后派遣30余批护航编队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完成了千余次护航任务,其中很多都是为外籍商船护航。中国军队在国际维和、远海护航等行动中积极作为,充分展现出了一支和平之师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是为了锻造一把和平之剑,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安全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将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是中国之幸、世界之福。(徐辉)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憬杭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1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