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对“虚拟战争观”的探索与思考

2019年01月03日 15:24:08 来源: 中国军网

    虚拟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战争观——对“虚拟战争观”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虚拟对抗开始先于现实空间展开,它们在重新诠释“虚与实”历史定见的同时,使战争这头飘忽不定的怪兽更加扑朔迷离。

    ●目前,控制的触角正在伸向人的思维空间,控制大脑、控制人心、控制行为,摧毁对手的战争意志,小战、巧战或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首选。

    ●选择空间决定安全空间,结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数字化虚拟在拓展人类战争空间的同时,影响着人们对战争方式、制胜规律和安全状态的认知与判断,“虚拟战争观”悄然登场。无论是谁,假如固守传统战争观,看不到不确定性威胁,很可能在意外的时间、意外的地点同意外的敌人打一场意外的战争,付出沉重代价。

    “虚拟战争观”的核心是对不确定性的把握,使军事斗争充满智慧博弈的色彩

    战争观是对战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涉及战争的根源、本质、性质、目的、方式与手段、制胜规律、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等等。迄今为止,人们所熟悉的战争观,都可以归入现实战争观的范畴。因为它关注现实世界,遵循确定性原则,基于必然性、规律性、应对性思维框架,战略方向、主要对手、未来战场都是确定的,甚至作战样式也是确定的……一言蔽之,一切都是确定的。但问题是,自虚拟世界诞生之日起,战争就不再纯粹“现实”了——网络战、信息战横空出世,舆论战、心理战华丽转身,虚拟对抗先于现实空间展开,它们在重新诠释“虚与实”历史定见的同时,使战争这头飘忽不定的怪兽更加扑朔迷离。海湾战争以来,从“9·11”事件、乌克兰危机到克里米亚事件,从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到叙利亚内战,许多冲突和战争都有出乎人们预料的“意外”发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慢半拍的现象,很可能是我们的战争观出了问题。

    什么是“虚拟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不确定性原理,以偶然性、可能性、构建性思维为内核,不再锁定某个具体方向或对手。这是其一。其二,没有确定方向就是方向,没有预定样式就是样式,战场不再固定,并以此摆兵布阵、厉兵秣马,使战争准备覆盖所有方向、对手和类型。其三,虚拟与现实并重,战争行动前伸后延,诸如网络对抗、战略推演、联合军演、情报侦察与监视等,一切“战前之战”都纳入作战行动序列,从而打破战时与平时、作战与训练的界限,持续保持部队的临战状态。最后,把战争理解为智慧博弈,高度关注不确定性威胁的侵略性,并通过战争设计、虚拟推演和多样性路径规划,提升危机和战局控制能力,最终指向不战而胜。

    虚拟时代战争的不确定性骤增,人们并非没有察觉。比如,美军提出的“混合战争”理论,强调未来战争的多模式、多种类、多样式特征,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味道。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曾发布报告称,无人智能武器将逐步取代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战场主导装备并影响交战规则,使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冲突升级更具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但与此同时,美军依然在寻找假想敌:“9·11”事件后瞄准恐怖主义,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又以俄罗斯为假想敌,抑或在中俄间纠结。抱着冷战思维不放,跨不过现实战争观的藩篱,打“意外”战争就在情理之中了。

    “虚拟战争观”基于结构力制胜机理,把体系作战推向胜于无形的新境界

    千百年来,两军对垒人们只相信真刀真枪,靠实力说话。无论是制空权、制海权还是制陆权,尽管定义五花八门,无非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看谁力量强大,以至于限制敌方行动,确保己方行动自由。信息平台打破了这一定式,破天荒地出现了结构力、综合制权、结构优势等新制胜要素。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合成存在,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催生虚拟决定现实、合成超越单一、无形胜于有形等新制胜规律。中国龙泉宝剑中有一种天铁剑,据传由陨石打造而成,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剑过之处不留痕迹。基于结构力的制胜机理就属于这种情形——胜于无形:当你手中的利剑达到极致时,反而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

    那么,何以胜于无形?一曰结构优势。作战要素在战场空间的分布结构及其关联性,决定了作战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作战体系与作战体系之间的耦合强度。当出现强耦合时,就会产生“1+1>2”的结构力,并涌现要素独立时所没有的作战功能。美军提出的分布式作战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平台不动信息动,就近加入战斗,反应时间最短,让作战效能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单兵、平台和单元之间形成互联互通互操作互掩护,体系冗余度大为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受局部“战损”影响很小,相当于内藏了一个“战斗力稳定器”。二曰时间优势。随着现代战争接触方式、战场空间、投送速度、防御手段的发展变化,时间优势已经从“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变为“先敌攻击、先敌摧毁”。比如,在“导弹防御系统+全球快速打击系统”模式下,攻方导弹必须先敌到达目标区域,并穿越敌防御体系先敌命中、先敌摧毁目标才行,否则就不算成功,甚至面临毁灭性反击。又如“窗口作战”,时空进一步压缩,时间精度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在毫秒级、微秒级甚至纳秒级见分晓的“时间战”时代,许多OODA循环超越了人的反应速度,没有战争机器人的介入是很难完成的。三曰控制优势。“控制”思想源远流长,从古代“劲兵重地,控制万里”,到近现代控制石油、海峡、岛屿,再到当代控制全球公域、话语权、主导权,控制方式、方法和手段随战争形态演变而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控制的触角正在伸向人的思维空间,控制大脑、控制人心、控制行为,摧毁对手的战争意志,小战、巧战或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首选。而这正是虚拟大展身手的地方,也是新一轮智能化军事革命的基本指向。

    “虚拟战争观”奉行结构安全至上,为安全评判和战争决策提供了新工具

    所谓有利态势,从安全层面看,具体表现为面对危机时所拥有的选择权,反映军事主体对危机的控制与化解能力。选择权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安全意味着一事当前,你比对手有更多的选项,始终居于主动和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选择空间决定安全空间,结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首先,结构安全意味着没有安全“短板”。安全不仅取决于自身结构,而且由双方的博弈结构、环境结构共同决定。安全服从“木桶原理”,一个国家的安全状态不是由它的“长板”决定的,而是由“短板”——那块最短木板决定。但凡主权、领土、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或民族分裂、国家认同等问题,都属于安全“短板”。这些看似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无不会给一些大国介入提供借口和机会,最终成为影响安全的致命伤。

    其次,结构安全意味着拥有结构优势。结构优势通常是在动态中表现出来的,事物发展到特定那一步,其四两拨千斤的结构力才会显现出来。只有少数天才军事家才有这种在大脑中上演整个进程,并提前看到结构优势在哪里、何时起作用的本事。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运筹帷幄,把北平与张家口、绥远、天津、塘沽放在一起按一条线布局,“看一个、夹一个、吃一个”,并在完成布局后围而不打。傅作义开始没看懂,到了他的主力35军被吃掉、张家口失守也没看懂,直到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绥远退路被切断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最后,结构安全意味着避免“皮洛士的胜利”。说一个国家安全态势好,是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综合实力各要素的运行,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对国家安全的贡献是正能量,而且在时间轴线上对实现国家长远目标形成正反馈,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的后裔、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他与罗马人、迦太基人打仗,赢得一系列战役,但他的军队却越打越弱,最后在贝尼班会战中惨败于罗马军队,只身回到伊庇鲁斯。后人把这种“打赢每个战斗却输掉战争,打赢每次战争却输掉全局”的胜利,称为“皮洛士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与其说胜利还不如说是陷阱:一个以局部胜利开始却以全局失败而告终的大陷阱。(董子峰)

【纠错】 [责任编辑: 韩松豫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1002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