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深情曲处偏能直,解会斯言赏最真

韦庄其人及温韦词风之差异

2024-05-17 15:32:1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插图:何嘉悦

  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韦庄生平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中国人的名和字常常有配合的关系,他的名是庄,即端庄的意思,所以他的字是“端己”。京兆杜陵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韦庄的祖籍是京兆杜陵,但他少年时并非生活在长安。他们全家曾经从长安迁移到陕西的下邽,他在下邽生活过很久。下邽是白居易的故乡,所以韦庄的诗也受白居易的影响。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45岁的韦庄应举入长安。中晚唐以来,朝廷内忧外患,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当时发生了很多次起义,黄巢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黄巢兵至,庄陷重围,又为病困”,韦庄困在长安,他的《浣花集》中很多诗就是在战乱之中写下的。

  黄巢起义后,中和三年(883年)三月,韦庄从长安到了洛阳,在洛阳写了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古诗。中国韵文的体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别,唐朝所说的古代的诗,跟当时流行的近代的诗体式不同。近代的体式指的是律诗和绝句,律诗只有八句,绝句只有四句;律诗里面有平仄,还有对偶。可古体诗是不限句数,也没有平仄。八句、四句的小诗是写偶然之间的触发和感动,七言古诗这么长的句子与诗篇,适合长篇叙事诗。

  经过变乱后,韦庄写了一首长诗,叫《秦妇吟》。“秦”本来指秦朝,首都在长安附近的咸阳,所以唐朝习惯把长安称作“秦”。“秦妇”是长安城的女子。长安城在黄巢起义时被占领了,这首长篇叙事诗写的就是长安城中的一个妇女在战乱中的遭遇,是借着一个妇人的生平反映当时的战乱。“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战乱之中,皇帝府库藏的最好的锦绣,都烧成了灰土。古代把皇帝比作天子,天子所在的首都的街道叫做“天街”。达官贵人的尸骨布满了首都的街道,被叛乱的兵马践踏。这是写当时战乱的惨烈。等到战乱平息后,“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当时的公卿对韦庄敢于大胆地反映惨烈的情况感到惊讶。于是“庄乃讳之”,韦庄就对这件事很避讳,不愿意提起他写过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朝廷被起义军队打败、长安失守时的惨烈,所以后来的天子公卿大臣就不愿意韦庄提起这件事情。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考证韦庄《秦妇吟》的文章,他认为后来韦庄之所以不愿意流传《秦妇吟》,与里边当时带兵的将军有关。

  但这首长诗当时很出名,让韦庄声名远播,“时人号‘《秦妇吟》秀才’”。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没有通过进士考试,没有一个正式的仕宦身份,都称做秀才。当时的人就把韦庄叫做“《秦妇吟》秀才”。

  当时北方经受战乱,韦庄从长安逃到洛阳,又“携家至越”,带着家人到了浙江,而“弟妹散居各郡”,家人离散。他45岁在长安应考,48岁在洛阳,到江南时已经超过50岁了。他在江南游历了很多地方,在金陵、苏州、扬州、浙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皆有题咏,见于他的诗集《浣花集》。

  昭宗景福二年(893年),58岁的韦庄回到长安。“次年”,到第二年,“第进士”,他才考中了进士。“第”的意思是及第,表示等次。考中进士后,“授职为校书郎”,官职是校书郎。乾宁四年(897年),“两川宣谕和协使”,唐朝时四川分为川东和川西两部分,所以叫“两川”。唐朝从长安派去地方的军政长官叫节度使、宣抚使等,“宣谕和协使”是官名。当时一个叫李询的人被派到四川去做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辟”即聘请。韦庄考中进士以后,本来在朝中做校书郎,后来李询聘请他到四川去,在“使府”,就是地方军政长官办公处,做掌书记,这是相当于秘书的工作,此时韦庄已经66岁了。

  后来,“寻以起居舍人召,建表留之”,“寻”是不久以后,“召”是皇帝的征召,“起居舍人”是官职。不久以后,朝廷叫他回去做“起居舍人”。“建表留之”,“建”全名王建,是四川节度使。李询是宣谕和协使。虽然都叫使,可身份和职权不一样。“宣谕和协使”是为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由朝廷派出使者到地方去临时加强联络的官职。而四川真正的军政长官是节度使王建。王建很欣赏韦庄的才干,所以当朝廷要把韦庄叫回去的时候,“建表留之”。臣子写给皇帝的奏书叫做“表”。王建上表给皇帝,想要挽留韦庄。

  韦庄就留在四川了。两年以后,“于浣花溪寻得杜工部草堂遗址”,他在一条叫浣花溪的水边上,找到杜甫草堂的遗址,“虽芜没已久,而砥柱犹存”,遗址已经长满了野草,荒芜埋没很久了。“砥柱犹存”,“砥”是柱子底下的础石,古人要立一个柱子,下面要有一个大的石头,才能把柱子立在上边。“砥柱犹存”,这个上面的柱子和下面的础石,还有些留存下来。“因命弟霭,芟夷结茅为一室”,“芟”是用刀削砍的意思,“夷”是削平,于是就吩咐他的弟弟韦霭,砍除长的野草。“结”是集结,“茅”是茅草,古人把茅草编织在一起盖茅屋。“遂定居焉”,韦庄就定居在这个杜甫住过的地方了。三年以后,“霭为编次历年所作诗”,韦霭编辑、排列、整理了韦庄的作品,“题曰《浣花集》”。

  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位,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就是各地军阀割据称帝后形成的。四川节度使王建也称帝,新立的小王国里,军政制度“多出庄手”,多半是韦庄亲手制定。可见王建对于韦庄非常欣赏。“拜左散骑常侍”,“拜”是封,就封韦庄做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判”是管理,中书和门下是当时的官府名称,韦庄同时掌管中书省和门下省。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总理国家政事。

  《花间集》以官职称呼作者,温庭筠为“温助教”,韦庄为“韦相”,因温庭筠曾经做过国子监的助教,韦庄做过宰相。韦庄是前蜀的开国宰相,“蜀高祖武成三年”在成都的花林坊去世,谥号“文靖”。谥号代表一生的成就,是按照平生、品性、行为和功业定的称呼。“文”是文采方面的成就,“靖”是安定,是说他可以为国家创立安定的开国政治制度。《花间集》收入47首韦词,《金奁集》收入48首,《全唐诗》附词收入52首,近代学者刘毓盘编辑《浣花词》一卷,共55首。韦庄的词大概有55首。

韦庄用词清丽直率

  在讲韦庄作品之前,先比较韦庄和温庭筠作品的不同。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曾经批评晚唐五代的几位词人,《介存斋论词杂著》评飞卿是“严妆也”,“端己”是“淡妆也”,李后主是“则粗服乱头矣”,这三句代表三位词人不同的特色。温飞卿是“严妆”,他词里面所用的形象和名物都是非常秾丽的,而且他经常把形象和名物秾丽地堆砌在一起,甚至整句没有动词。

  与温庭筠不同,韦庄用词清丽直率,不用秾丽的名物堆砌,所以是“淡妆也”。且韦庄的词多半喜欢直接、主观地叙述,比如他的两首《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这里有一个漂亮字么?什么都没有!平平淡淡地只是告诉你一个日期,“四月十七”。韦词清丽直率、清简劲直,没有很多雕琢和修饰,却非常有力量。它的好处不在形象,这是和温庭筠的最大不同。温庭筠的特色是从形象名物唤起很多联想,韦庄不用这些漂亮的形象和名物来触发你,而是用劲直有力的叙述来打动你,这是韦词最大的成就和特色。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北征》。北征就是向北方远行。“皇帝二载秋”,杜甫所说的是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的秋天。“闰八月初吉”,中国人要取一个吉祥意头,希望这一个月都顺利,所以开始的第一天叫“初吉”。“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写的就是年月日,其他什么都没有说。什么缘故?写月日很重要。每天都有月日,但总有让你终生不忘的日子,那是你一生之中最可纪念的日子。所以韦庄说“四月十七”这个日子我终生不会忘记,因为“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这里没有朦胧随意,月日说得清楚明白,还有“正是”,丝毫不加怀疑,是“去年”,是“今日”,为什么我记得这么确实?因为那一天,我跟你分离。

“写景宜显,写情宜隐”辨析

  与温庭筠不同,韦庄写情是显而非隐。朱光潜曾说:“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写景宜显”,写景物要明显,要如在目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广远的大漠,一缕炊烟慢慢上升,所以是“孤烟”。而这孤烟上升的形象是“直”的。那滚滚东逝的河水,看不到尽头,当然是“长河”了,广大的沙漠与天相接,很远的地平线上的落日,一步一步往下,“落”是向下沉落的感觉。它在天上的时候是很强烈的光明,让人不敢直视,可是日落时,人就可以面对太阳,落日圆的轮廓非常清楚。“大”字、“孤”字、“长”字、“落”字和“圆”字简单、朴实、真切,一个字是一个明显的形象,把景物明白表现出来,这是所谓“显”。还有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天的时候,下着小小的雨,河里的冰刚刚解冻,一条小鱼从水里游出来了。在那轻微的春风之中,那个燕子斜斜地飞过去。“细”是形容,“出”是动作,“微”是形容,“斜”是动作,这是中国传统所赞美的“写景宜显”。

  写景有另外的方式,中国传统不常赞美这样的诗句,可它们也仍然是好诗句。晚唐诗人李贺,曾写过这样的诗,“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中国传统认为,像“大漠孤烟直”这样的句子才是明显的句子,像李贺这样的句子常被认为晦涩、奇崛。“画栏桂树悬秋香”,在描绘有彩色油漆的栏杆旁边,桂树的树枝上悬挂着秋天有香气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是桂花。李贺不直说“桂花”,而是称为“秋香”。“秋”是开花的季节,“香”是开花的气味。“三十六宫土花碧”,写一个荒凉废弃的宫殿,土就是尘土,“土花”是地上长的苔,就是土地上开的花。“秋香”是桂花,“土花”是青苔。因为宫殿是荒凉的,无人走动,所以长满青苔。“三十六宫”每一个宫殿的庭院之中都长满了青苔,青苔的颜色是碧绿的。地上的青苔是直觉的形象,如果从来没有接受过人类文明,从来不知道它的名字叫“青苔”,说不定就真以为是“土花”了。没有用理性的名字,没有用熟悉的、常见的名物来写物,像大漠、长河、细雨、微风,而是用直觉的感受来写景物。这种写景的方法,中国传统常常认为是晦涩不通的。我们不应该这样狭隘,不管是用理性的名物还是用直觉的感受写景,我以为都是“写景宜显”,都是“写景如在目前”,都是好的。“土花”是土地上开的花,直觉的感受是很明显的,所以都应该归入成功的写景作品。

  关于“写情宜隐”的问题,朱光潜举了一个例证,是温飞卿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他写的是男女之间相思离别的感情。“梳洗罢”这三个字就写得很好,什么都没说,但表现了期待和盼望,如同“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梳妆打扮、簪花照镜是因为她有所期待,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她希望有一个悦己者来欣赏她。“梳洗罢”三个字,虽然写的只是女子自己的梳洗,可是她期待的感情已经意在言外了,已经把情绪包含在里面了。接下来“独倚望江楼”,这个“梳洗罢”的女子孤独地倚在望江楼上。“独倚”的“独”说得好,因为她没有一个欣赏她的对象,她是孤独的,所以她期待的感情才更加强烈。楼的名字“望江楼”,有一种期待的感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两句就表明了她的期待与盼望。她的期待“过尽千帆皆不是”,她梳洗好了,用了这么多的时间,就是为了期待这个人,可是一千只船从望江楼前过去,都不是。她所期待的那个人没有回来,一直到“斜晖脉脉水悠悠”。她从“梳洗罢”就开始等待,梳洗是早晨的事情,一直等到落日西斜,看到西斜的落日光辉脉脉,茫茫一片照在水上,而这江水悠悠东去,一去不返,千帆过尽,只剩下“斜晖脉脉水悠悠”。中国诗的比兴,有时是从景物引起感情,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时是把感情融化到景物之中,像王昌龄的绝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一个在边疆戍守的兵士怀念故乡,他说“高高秋月照长城”,对于故乡家人的怀念都融汇在那一片秋月之中,整个景物在撩乱边愁。“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朱光潜说如果这首词停在这里,那就写得非常好。她把所有怀念的感情、期待都融汇在“斜晖脉脉水悠悠”中,那脉脉的斜晖、悠悠的江水都是她的怀念。而温庭筠写了一句“肠断白蘋洲”,就了无余味。“蘋”是水边的一种植物,看到开满白色蘋花的沙洲,我就觉得肠断,说得太明白了。如果没有“肠断白蘋洲”,那斜晖脉脉、江水悠悠就都是她的怀念。有一类诗是融情入景,就像王昌龄把感情完全融汇到景物之中,那茫茫的景物都是你茫茫的感情,这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现手法。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后面没有“断肠”,他跳出去了,只说“高高秋月照长城”。“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悲哀不必写明,写到“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是融情入境。所以朱光潜认为“写情宜隐”。

  但这并非绝对,凡是文学艺术创作,没有绝对的规则,真正有才情的作家,什么法则都可以打破,就是古人说的“事在人为”。“三十六宫土花碧”,把青苔叫作“土花”不通,但李贺就这样写了,景物明显真切,写得很好。写情也可以显,可以非常明白地把感情写到极端。如杜甫的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杜甫的感情不止真挚,数量也是博大的,大诗人和小诗人的分别就在于此。作为一个诗人,感情真挚可以写出好诗,但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因为感情的数量不够。如果只关心“小我”,把“小我”的感情写得很真,也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世界上凡是伟大的作家,像法国的罗曼·罗兰、俄国的托尔斯泰、中国的杜甫,他们一定是胸怀广大、感情深厚的。杜甫是中国在感情分量这方面最深厚最博大的一个诗人。陶渊明虽然在品格方面非常崇高,可是以感情的深厚来说,一定比不上杜甫。杜甫所写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果用“写情宜隐”的标准来衡量,写得真是不美。写感情写到“肠内热”,写得这么明显,但这种深厚博大的感情质量,自然就带有感动的力量。杜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就是使国君成为尧舜之君,使人民过上尧舜时候的好生活。可是现在,他亲眼看到国家的战乱、人民的艰苦,而他自己也被赶出了长安,流落在南方。“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我平生流了多少的涕泪,拭泪沾在手巾上的却是血,不是泪。杜甫还写过“泣血迸空回白头”。我流下来的泪都是血点,“迸”是溅射,我的泪痕血点溅射在高空之中。我几次回头,已是满头白发。我这个老人“泣血迸空”,为什么?我是满腔的热情和热血,希望看到国家安定、人民康乐,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看见这样的日子到来,而我已经是满头白发,所以他说“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可悲哀的是,我还有多少年月可以为国家做事,我还有多少年月可以看到国家转向美好,我现在梳头的时候,随着我的梳子掉下来的,是满头的白发。再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为我自己流泪?不是。我所悲哀的是国家的战乱还没有平定,戎马还在关山的北边,所以当我靠在窗前向北望、想到国家的战乱时,就鼻涕眼泪流下。这里写情更显,可是这种明显的写情,带着多少撼动人心的力量。他的品格、他的襟怀,他关怀国家人民的深厚博大的感情就这样直接、真切、深挚地表现出来了。

  所以写情不一定要隐,写情“显”亦可以为好诗。但为什么有人写情要隐才好,有人写情不隐也一样好,分别在哪里?举一个形象的比喻:容器里面盛很浅的水,这时如果在容器上盖一个盖子,里面的水就显得“高深莫测”,所以此时不能显,因为一打开盖子就会让人发现是这样浅的水。可有时也不怕打开盖子给人看,比如杜甫,他的感情是深厚的,是看不见底的,是不可衡量的,大海的深厚博大无法盖住。有杜甫这样博大深厚的感情,何必要隐?所以“隐”是感情力量不够,就要用一种艺术的手法来表现,而像杜甫这样的感情不需要隐。

“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

  韦庄写情是明显的、主观的、真切的,也写得好,可又和杜甫不同。杜甫的好是汪洋深厚,像一片大海。韦庄的词当然比不上杜甫,“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尽管写得真切,但写的是小我、一己的情事,哪里比得上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和“戎马关山北”。可是韦庄写情显也同样算好,我们用另外一个形象来作比喻,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写情之显,如杜甫汪洋深厚的感情,不用隐,他本身的力量就会感动你;另外一种就像韦庄,他的感情是“喷激”,他只有一个小的洞口,可水是喷出来的。如果把感情比作水的话,小我的、一己的情事喷射出来,带着很强大的喷激的力量。韦庄写的词是小我的、一己的情事,可是他所感动人的地方就在他喷激的力量的强,这是韦庄词最大的特色。

  第二首《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写得这么真切,丝毫没有游移、没有隐藏。“昨夜夜半”,昨天晚上,时间说得很清楚,而且是昨天正当午夜的时候,地点是在枕上,是“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后面把这个梦境写得非常清楚。这就是韦庄词“清简劲直”的特色。只是清简劲直,只是一直向上喷,尽管他喷的力量很强,可是会变得很单调,那样也同样不好。

  韦庄的词,除了清简劲直的这一份喷激的力量以外,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好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经说过,韦庄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天下有很多时候是从矛盾之中得到美,写字的人说“无垂不缩”,每一个垂笔都不是直的,一定要向上回一下,是一种在矛盾之中的美。还有很多人说写字一定要“形圆神方”,或者“形方神圆”,外表上看起来是圆的、很柔软的笔画,可是里边要有骨干的力量,或者外表看起来骨干锋芒毕露,可是在形体上要有一种浑成的、完整的精神贯注。韦庄的词如果只是感情的力量像泉水般喷涌而出,就略显单调,他更大的好处是《白雨斋词话》所赞美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似直”,好像是直的,其实不是,“纡”是中间曲折。“达”是显,“似达”是好像写得非常得显达,其实不然,明显之中有非常沉重的一面。“郁”是沉重,《古诗十九首》“郁郁园中柳”,“郁郁”是草木很茂盛的样子,“郁”字本身是非常茂密深重的样子,所以人的内心有很多忧愁就是“忧郁”。韦庄的词表面上是直,其实是曲折,表现上是明显的,其实是深重的,这样有“胜境”的词成就最高。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