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网络安全“补课”升级国家产业

2014年11月27日 19:06:46 来源: 华龙网

   随着网络应用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也提出了挑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仅2014年上半年,中国境内625万台电脑感染了木马病毒;境外的1.9万台主机,控制了我国境内619万台电脑。(11月25日,新京报)

   两组数据应该清晰说明了两个问题:境内的六百多台电脑染毒,说明境内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牟取暴力猖獗;境外主机控制境内电脑,则表明国内网络技术在恶意攻击识别及防范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或缺陷。而且要清醒认识到的现实是,这还仅仅是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的数据;是否还有、或更严重的情况没有监测到?无疑有待未来检验。

   境内外的两种情况,还同时指向了一个语境,那就是网络安全的法理定义。什么样的程序可以被定义为病毒、或是有害病毒;什么样的传播、故意致使他人沾染病毒的行为,可以被定罪;以及境外主机对境内电脑的哪些行为,可以视为侵犯了国家网络安全等,显然都需要有非常明确的国家法理定义。有了法理这个基础,该禁止的禁止、该打击的打击,该去外交交涉的也师出有名,“你用网络技术到我家干坏事,按照我家的规矩就得治你!”

   中国现在大张旗鼓提出网络安全意识,这首先在于相对世界先进水平,虽有差距但尚还属于可追范围的客观实际。国际互联网技术最先出现于西方,至今西方处于老大地位掌控绝对话语权;但是,整个发展过程至今也不过区区几十年,中国紧赶慢赶正在缩短与领先抢跑者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国力逐渐强盛起来的中国,已经有硬着腰板与西方强国对话的底气与智慧,网络安全当然属于应谈之列。

   国家更加积极地培育、储备网络安全建设型人才,这的确是当前急迫之需。同时这也会倒逼中国教育模式,从根深蒂固的应试型,向进一步密切联系社会发展、以适应新技术运用的良性转型。当整个社会都将网络安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水、空气、食品安全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网络安全大环境、或是社会大基础,也就初步形成。

   这个过程还有一个可以预见的作用,那就是继续深化中国经济的转型改革,并进一步拉动内需。网络安全不仅是牵涉到人才培养问题,硬件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因为网络而带动起来的电商、物流、网银平台等等方面,都可能因此而带来行业升级。从这个角度来说,补好网络安全这堂课,从而助推国家整体产业的提档升级、实现优势产业在全球崛起,并非完全不着边际的一句“打酱油”空话。 (文/渝西锋光)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玥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8127257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