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自行车银行的“输血”与自我“造血”

2015年01月12日 10:49:0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海口1月12日电(记者罗羽 王晖余)“以前我们想贷款但银行不愿贷,好不容易贷到些利息又高,现在在家里就能将贷款落实下来,很容易。”在村民王春花的老屋前,她指着坐在身旁的信贷员陈训锋介绍,因为小陈的帮助,她家这些年来多次通过贷款发展种植养殖,颇具成效。

    王春花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营根村的村民,2012年5月,她通过海南省农信社的信贷员获得3万元贷款发展生猪养殖,2014年4月,她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获利1万多元。今年,她打算拿出十亩地帮儿子发展鲜花种植,希望再贷点款增加资本,这会儿正在向小陈咨询。

    “从求贷无门到贷款农户比例逐步大面积向村庄覆盖,改变源于政府与海南省农信社的联结。”陈训锋介绍,2010年,海南省政府出台贴息助农政策,各市县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贴息力度。政策实施以来,小额贷款加速发展,海南省农信社近6年累计向全省放贷183.4亿元,惠及67.65万农户,占海南119.3万农户总数的56.7%。

    而在中间牵线搭桥的,正是像陈训锋一样的一批农村小额信贷员。他们是海南省农信社2008年起组建的一支金融服务队伍,遍布海南乡镇,每个乡镇2-3名,全省500多名。

    “一直在路上”是信贷员刘平平对信贷员工作状态的简单总结。这位2008年大学毕业不久就加入信贷员团队的江西小伙自嘲道:“每次家人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脸又变黑了、人又变瘦了”。

    刘平平的自嘲表述却是他内心快乐的写照。

    “脸黑了、人瘦了说明我跟农民交往深了。”刘平平说,信贷员的工作就是主动下村到户、逐村逐户进行小额贷款相关政策、贷款条件、办理流程等的宣传,帮助农民破解贷款发展难题。海南乡镇下的村小、较分散,有的村庄彼此之间相隔较远,往返来回只能徒步或骑自行车,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

    “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农民不理解。”信贷员冯霖说,“由于之前一些银行开展农民贷款时吃拿卡要严重,给很多农民留下了坏印象。在开展工作时,有些农民把我们当作放高利贷的,不但不相信,有时还出言嘲讽。但通过一次次耐心讲解,只要一个村有一个农户贷到了款,拿到了‘真金白银’,其他农民也就主动找上了门。”

    琼中新市农场农民陈东菊去年种植了近百亩无核荔枝,上市时遭遇销售难题。冯霖了解情况后,联合几位信贷员一连几天与省农业厅沟通协助帮忙,最后陈东菊获得参加省里“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的机会,自家荔枝销量大增,还打出了名堂。

    “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抽客户一支烟、不拿客户一分钱,真心实意做实事,农民才会跟你心贴心。”刘平平说。信贷员们通过踏实工作,用心服务,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心,近些年来主动贷款的农户比例不断攀升,仅2014年琼中一个县,就累计发放贷款4389万元、累计发放农户2918户。

    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的信贷员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主动“输血”助农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海南省农信社实现了自我“造血”:这个由7年前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一跃迈入全省有实力的银行之列,存款规模由过去93亿拓展到今天近1000亿,贷款由过去53亿到今天的650亿,谱写了一曲金融助农、互利共赢的赞歌。

【纠错】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172111395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