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名校”办分校须防功利化倾向

2015年01月26日 09:19:4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聚焦“超级中学开分号”现象(下)

“名校”办分校须防功利化倾向

王铎 绘

貌似多赢的“名校办分校”模式,在现实中如果围绕功利的升学率和经济利益,很可能破坏地方教育生态,而非改善地方教育品质。

■熊丙奇

最近,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走出河北省,正式进驻云南。其实不仅是衡水中学,近几年来,不少名校“连锁”办学模式风生水起。北京一些中小学名校就在北京乃至全国纷纷办起分校。在江苏南京2015年教育新布局中,“名校办分校”更是成为玄武区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方式。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1月21日)

“名校办分校”模式,被认为是地方政府、名校、当地老百姓、地方教育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对地方政府来说,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当地教育“品质”;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获得了进“名校分校”的机会,顺便带来学校周边房地产的红火;对名校来说,可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形成教育产业,打造名校集团。

可问题是,目前的名校是教育名校还是应试名校?提高一地教育质量,引进一两所名校就万事大吉吗?名校办分校,追逐的是升学率、经济利益,还是真正的教育品质?貌似多赢的“名校办分校”模式,在现实中如果围绕功利的升学率和经济利益,很可能破坏地方教育生态,而非改善地方教育品质。这种功利化的趋向,在“名校办分校”的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不难发现,现在很多超级中学、名校举办分校,一招生就是几百(小学)或一两千人(初高中)的规模。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招生量,一方面是这些超级学校或名校盛名在外,很多家长慕名送子而来;二是地方政府给名校所办分校诸多政策优势,如在招生、收费上拥有当地其他传统公办校或民办校不具备的优势。招生除了拿出一定的学位作为公办招生外,其余的名额全部面向社会招生,且可跨区域招生。这些名校举办的分校为尽快站稳脚跟,常常把母体校成就为超级学校或名校的做法移植过来。比如,抢优质生源,狠抓成绩、升学率,这是目前基础教育办学最有“说服力”的指标。这样一来,引入名校并没有为当地带来真正优质的资源,反而加剧当地的择校、应试竞争,高中阶段引入超级中学更是如此。

地方政府引入名校办分校,不是不可以,这也是借助外力发展当地教育的一种选择。但在引进名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名校进行遴选,选择那些具有先进办学理念而不只是围绕升学率办学的学校。毋庸置疑,在当前的升学评价体系中,升学率引人瞩目的学校往往被视为名校,那些垄断当地最优质资源的超级中学,在各地引入名校办分校时很抢手,但这些学校的扩张恐会加剧应试教育竞争,而不是在当地倡导素质教育。

其次,坚持规范办学,让引进的名校分校与其他本地学校享有一样的政策,当地政府不能在招生、收费政策上给这些学校特殊政策,从而制造学校间的不平等竞争,更不能为体现引进名校办学的正确性,对这些学校违背教育规定、违规招生、狠抓升学率的做法坐视不管,把其搅乱当地教育生态的行为错误地视为竞争、创新。

名校办分校不能只有名校之名如只是名校贴牌,而无实际内容。一方面,分校要在师资、课程、教学要求上,与名校保持一样的水准;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名校都应在教育改革中进行积极探索,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在校园生活中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

再其次,在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品质方面,地方政府需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改革,给所有学校(包括引进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政府只负责保障投入和依法监管学校依法办学。这是改善教育生态的根本所在。学校的自主办学会让当地的学校多元发展,而不是千校一面。引入名校办分校,如果当地学校还只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引入并无多大教育价值。

另外,不能把名校办分校作为牟利手段,地方政府发展当地教育,增加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当地教育均衡,关键在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而不能靠“以教养教”,这会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也会催生各种教育乱象。目前,运作名校办分校的动力主要是利益机制,地方政府必须从当地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当地教育良好生态出发,制定科学的教育战略发展规划,不能把名校办分校功利化,为功利教育火上浇油。

“名校”办分校须防功利化倾向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7420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