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红旗渠畔三代“传奇”母亲的故事

2015年04月04日 10:01:3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4月4日电(记者 双瑞)半个世纪来,林州人“战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有三位母亲以自己的方式,书写了红旗渠畔的传奇。

  送子修渠:执拗像石头缝里长出的树

  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儿子张买江当时并不明白。

  1966年4月,红旗渠通水前,赵翠花坐在渠边整整守了一夜——她想先打第一桶水。牺牲了丈夫,又把儿子送到渠上,她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资格。当把渠水浇在父亲的坟边,张买江震惊地发现,一向要强的母亲放声痛哭。

  “她个性强、脾气大,一般不会为啥事掉眼泪。”提起去世多年的母亲,67岁的张买江语气中满是敬畏。唯一留存的照片上,老太太脸颊瘦削,眼睛明亮,紧紧抿起的嘴角流露出一股倔强。

  生长在十年九旱的林州,赵翠花吃够了缺水的苦。幼年时,家里没有粮食果腹,她的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先后被卖。结婚后,为了打水,她常常要走十多里山路。有一次被挤落池塘,湿漉漉的棉衣给她留下了寒冷的记忆。

  1960年红旗渠开工,她二话不说把有石匠手艺的丈夫送上渠。几个月后,噩耗传来,丈夫被飞石击中头部。“俺母亲当场就晕过去了。”张买江回忆,她顶住丧夫的痛苦,眼泪一擦,就把13岁的大儿子往门外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张买江成了最年轻的修渠人。每次回家,看着他磨破的双脚,母亲总默默地给鞋底缝上轮胎加厚,从来没说过挽留的话。直到劳模的荣誉和渠水一起流到家门,她的眼泪才夺眶而出。

  “一个妇女领着5个孩子,没向国家伸过一次手要过一分钱,得吃多少苦?”在张买江眼里,母亲的坚韧和执拗就像太行山石头缝里长出的树,是那一代林州人的普遍性格。

  1974年,国家在林州征兵去西藏,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不少人打退堂鼓。“国家需要咱了,咱有这个人才,为啥不去?”赵翠花推出自己的三儿子锁江。那一年,林州进藏的仅此一个。回来后,按政策可以安排工作。赵翠花开口了:“都去城里了,地叫谁种?”锁江至今务农。

  桃花嫂子:不愿让人看见惨的样子

  “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慕名到太行大峡谷的游客,没有不知道桃花嫂子面馆的。人称“桃花嫂子”的申兰英今年58岁,擀出的面条看似柔软,入口筋道有韧性。

  2000年,红旗渠畔的人们早已摆脱水的桎梏,正走在创富的路上。这年冬天,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支书原海生,在为发展旅游奔波时掉入深谷,妻子申兰英躲在家里,整整100天没有出门见人。

  原海生留下的,只有账面上的1万多元钱——那是他四年未领的工资,家里现金不足200元。当时,儿子刚上大学,女儿正读初中。邻居看申兰英日子艰难,劝她说:“别让姑娘上学了,能供一个就行。”申兰英不肯,“海生活着的时候,总想着挣钱供孩子上学。我要不实现他的愿望,太对不起他了。”

  她一直是心灵手巧、踏实肯干的女人,摘野果,做柿饼,起早摸黑采桑养蚕,丈夫工资发不下来时,全靠她贴补家用。原海生出事次年春天,他生前苦心经营的旅游产业初见成效,零零星星的游客开始探访桃花洞。申兰英在路边支起煤球炉,摆张桌子卖起了面条。

  “干活累了哭,人家吃面不给钱哭,想起海生也哭。”眼前的申兰英,脸上总带着三分笑,可是她说,也有过很多委屈无助的时刻,只是不愿意让人家看见惨的样子,“在屋里哭得再难受,听见有人来,马上用湿毛巾一打脸,笑着招呼人喝茶。”

  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一天擀一升面不够了,申兰英渐渐觉得有了盼头。“一天卖30块钱,就够儿子在学校吃饭了,卖到50块,女儿也能买点东西了。”她这样安慰自己,还常常想起父母修红旗渠的事儿,“我妈吃糠咽菜,修了10年渠。我不能光哭啊,也得奋斗。”

  一张桌子变成了三张,面摊搭上了棚子,后来又盖起房子,面摊变成了面馆。因为地处桃花谷,申兰英又热情爱笑,往来的游客管她叫“桃花嫂子”。

  “飞天”刘洋:我性格里有林州人的倔强

  因“神九飞天”而为人熟知的刘洋,虽然没有在家乡林州生活过,但深受其影响。

  “我性格里边有一样跟林州人特别像,就是倔强。”2013年4月到林州参观红旗渠时,刘洋告诉陪同的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蕾。当时,她听了林州人苦战10个春秋,靠一锤、一钎、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修成红旗渠的故事,由衷赞叹家乡人民了不起。

  多年前,第一次专业课考试,刘洋倒数第一,她觉得抬不起头。“我也不比人家缺胳膊少腿,为什么不行?”那时刘洋体型偏胖,别人吃饭时她就绕着操场跑,跑到腿都抬不动,睡觉时必须先坐床上,再用双手把腿搬上来。她一个月瘦了32斤。

  原地旋转训练,她原本只能坚持1分钟。按照要求,飞行员要达到7分钟,宇航员标准更高。她没事儿就在操场转,到极限了也强忍着不敢吐,一秒一秒地提高,最终达标了。

  “性格是骨子里的东西。”李蕾说,林州人从修红旗渠就这样,无论多少沟沟坎坎,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作为红旗渠形象大使,去年刚做母亲的刘洋认为,红旗渠精神的精髓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新时期落实到每个人就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她说:“每个做事的人,只要热爱国家、踏实工作,都可以称得上是形象大使。”

   

    流淌半个世纪的精神正能量——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之际

    纪念“红旗渠”通水50周年“红旗渠号”高铁冠名列车首发

    短评:传承红旗渠精神 凝聚筑梦正能量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487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