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古驿站到“空中堡垒”——云南驿的抗战传奇

2015年07月02日 10:14:43 来源:新华网

  6月29日,王国厚(左)和哥哥王国忠(右)一起回忆当年情景。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的“摇篮”

  仅有一条石板路长街的云南驿,却是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的“摇篮”。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航校内迁至云南,在云南驿成立初级班,先后培训三期学员约300人,培养了许多优秀飞行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血洒长空。目前,全球健在的云南驿培养出来的这三批飞行员不到10人。

  “我们十三期学员,都是18-23岁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是航校历届学员学历最高的,有来自清华、北大、重大、浙大和齐鲁大学以及上海的大学生,最低文化程度都是高中生。”一名学员在回忆录中写道,航校学员都住在云南驿的马店中,把马店的马厩改为学员住的地方,课堂也是租用村里的房子和寺庙等场所。

  郭希柱调查发现,钱家大院就是当年航校学员在云南驿的教室,目前基本保留了当年的风貌。走进钱家大院,这个普通的四合院民居并没有特别之处,甚至显得有些简陋。“如此简陋的环境却能人才辈出,说明当时同仇敌忾、还我河山是全民族的坚定信念。”郭希柱说。

  “飞虎队”最佳战斗基地

  1942月5月5日,日军前锋逼近滇缅路上天险——怒江惠通桥,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守军炸毁桥梁。日军又准备搭浮桥强渡怒江,危急时刻,机头画着鲨鱼大嘴的飞机呼啸而来——云南驿机场起飞的“飞虎队”战斗机及时赶到,痛击日军,守住了怒江防线。

  因为地理位置,云南驿机场成为“飞虎队”最佳战斗基地,“攻”可打击滇西、缅甸一带的日军,“守”可以保卫滇缅公路交通线。美军在云南驿机场常驻有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中队,高峰时期各类人员超过3000人。

  88岁的卢中友当年是美军招待所的服务员,耳濡目染,现在还能用英语说出“P40战斗机”“B24轰炸机”“C47运输机”的型号。不只是农家少年卢中友学了点英语,战争还把现代文明带进这个古镇,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新潮,在70多年前形成一幅时空交错的画面。传统的马帮行走在古镇石板路上,镇外滇缅公路上的卡车隆隆驶过,飞机轰鸣着低空掠过民居,开战斗机的飞行员与赶马车的农民互相点烟,西餐厅与卖饵块的小店比邻而居,英语和云南话相互“混搭”……作为一个古老的驿站,云南驿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如今,云南驿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马帮文化博物馆、二战纪念馆也建立起来,历史细节已日渐被发掘和展示在世人面前,常有历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访。“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卢中友老人说。

   上一页 1 2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子晖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79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