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现代”阿訇马军的斋月主麻日

2015年07月13日 14:29:0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7月13日电(记者荣启涵 肖正强)凌晨3点刚过,兰州新关清真寺的大殿东南角,静房的灯微微亮起来。43岁的阿訇马军已经起床开始洗漱,准备斋月里的又一个主麻日(伊斯兰教聚礼日)。

  这座建于明末清初的伊斯兰教古寺隐藏在繁华的兰州市区。每逢周五周围的穆斯林会聚集到这里参加主麻日的宗教仪式。

  这一天的4点10分,夜色还未完全褪去,太阳即将升起,清真寺的扩音器里传出悠长的宣礼声,提示人们到了日出封斋的时间,该出门来做礼拜了。围寺而居的坊民们闻声而动,少有人交谈,能听到渐渐走近的脚步声。

  4点30分,换上庄严的长袍、戴好缠巾的马军走到殿前开始诵读《古兰经》,带领大家做晨礼。

  这是马军担任新关清真寺阿訇的第三年。“从小我就在这里做礼拜。”马军说,他对周围坊上的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过。

  高中毕业后马军成为新关寺的一名满拉(在清真寺里学习的人),开始接受传统经堂教育。和其他满拉不同的是,每晚他会到附近的外语班上学习阿拉伯语。1993年的一天,马军走在兰州街头偶遇了两个外国人。为了练习口语,他主动上前攀谈。而这一聊,改变了马军的求学之路。在这两位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大学老师的推荐下,1994年马军来到沙特,攻读法律专业,五年后顺利毕业。

  “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与时俱进。”正是海外求学的这段体验促使马军思考,应如何理解伊斯兰教的现代性。

  回国后的第十二年,马军担任新关清真寺阿訇。周围的坊民更喜欢称这个“海归”为:“现代”阿訇。

  “实话说,刚开始用普通话讲卧尔兹(宣道)的时候,我也遇到了一些压力。”当地的阿訇习惯于用方言讲卧尔兹,马军成为兰州用普通话讲卧尔兹的第一人,也让古老的清真寺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正午12点,室外变得干燥闷热,不断有摩托车穿过狭窄的华亭街驶入清真寺。穆斯林利用午休时间纷纷赶来参加今天的主麻聚礼。

  12点50分,殿内已经坐满了诵经的信众。下午1点,马军的卧尔兹正式开始。流利的阿拉伯语和普通话交替,讲释着伊斯兰教的历史和宽容、和平、共融的精神。

  “我会把平时看到听到的与伊斯兰教经典中的内容结合起来,给大家讲真正的伊斯兰教提倡什么。”马军说,现在国家发展“一带一路”,他就会把伊斯兰教与之结合,让大家感受到自己的信仰不仅历史厚重,也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

  不断有人悄声俯身走进来,跪坐在地毯上安静地聆听,也会有年轻人举起手机拍摄视频。“我想录下来带回去,在家可以多听几遍。”一名年轻的穆斯林说。

  “来这里听卧尔兹的年轻人特别多。”20岁的满拉马鑫是个健谈的小伙子,一边热情地给记者讲解,一边引导信众找寻空位。马鑫能够熟练地使用手机、电脑,平时除了学习传统经典,也会在阿訇的鼓励下多了解社会时事。

  随着卧尔兹的结束,晌礼开始。此刻,大殿已经聚集了两三百名信众,空间有限,许多信众不得不坐在屋外。

  按照伊斯兰教历,每年第九个月为斋月,期间穆斯林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禁止饮食、吸烟等活动。

  斋月期间马军不能离开清真寺,除了领拜和宣讲,其他时间都要在静房中做功课,为一方穆斯林祈求福祉。下午的阳光不再那么强烈,透过静房的窗子,洒在马军面前翻开的《古兰经》上。

  厨房里,已经有穆斯林志愿者在忙着准备开斋饭。他们说,斋月本就是吉祥的圣月,斋月里的主麻日比平时更加吉庆。

  晚上20点30分,最后一缕阳光隐去。结束近20个小时的封斋,信众们聚在新关寺的院子里吃起开斋饭。

  悠长的宣礼声再次响起,天色渐暗,“新关古寺”几个竖排大字被灯管描亮,华亭街的小吃摊也热闹起来。寺门前的华亭街两侧,回民小吃店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门面和味道。

  21点25分,马军再次走出静房,带领大家完成一天中的最后一次礼拜——宵礼。

  按照伊斯兰教历,如果新月出现,下个周五的主麻日当天,穆斯林们将迎来他们最大的节日之一——开斋节。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剑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0011159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