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吉林:农村金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2015年11月14日 15:23:5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11月14日电(记者段续、孟含琪)秋收时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村民吕江的院子里,大型烘干塔、大型储粮库、大型电子秤等设备一应俱全,“一年种粮挣80万元,粮食加工还能挣80多万元。”吕江说,“依靠土地收益保障贷款,我才有能力盘起这么大个厂子。”

  吕江所说的土地收益保障贷款,是吉林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措施之一。吉林省金融办提供数据显示,经过数年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县区已成立物权融资公司,累计为农户、林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放贷款近35000笔,金额近16亿元。

  将土地未来收益作为抵押,在区县设立物权融资公司,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是土地收益保障贷款的主要运行方式。“贷款方便,根据土地面积来。”吕江说,他的贷款额度年年增长,承包的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设备也越来越先进。

  如今,农村金融的创新,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过去银行给的都是10万元以下的贷款,不解渴。”龙井市龙山农场法人王立臣说。

  申请土地收益保障贷款后,州市两级政府贴息,王立臣每年能拿到100万元贷款,几年前的小作坊如今已变成年加工量100万公斤的加工厂,“大家都愿意跟着我干。”

  在吉林省磐石市,当地农民不仅享受了贷款政策,贷款还能“足不出村”。吉林省首个针对农村市场的手机客户端“农民钱包”在这里上线,用手机就能享受金融、电商、信息等服务。

  “许多农民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农民钱包’前景很好。”运营主管孙希官说。打开客户端,点击贷款选项,根据提示操作,简单方便,信贷信息、还款计划、交易明细一目了然。

  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难题在于抵押物缺乏,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对农村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很难“上心”,另一方面,农户对贷款成本异常敏感,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微利”,影响了金融机构积极性。

  怎么破解?吉林省充分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为农户与金融机构“搭桥”。以土地收益保障贷款为例,为破解“变现”难题,吉林省金融办推动县市成立物权融资公司,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抵押,帮助其向金融机构争取资金支持。

  “规模化农业生产将成主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可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不断涌现。”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祝国平说。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714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