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改革“关键之年”的中国之变
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李志晖 王小鹏 曹凯)贵州毕节农民张祥印穷了大半生,几亩山地只能种些玉米、土豆。直到今年,58岁的他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当地政府推出扶贫政策,由政府担保,提供三年2.4万元贴息贷款。张祥印毫无顾虑地买了两头价值过万元的高品质牛,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下仔,预计3年后能带来净收入数千元。
现在,张祥印心中已有了自己的“十三五”规划:一年学习养殖技术,两年还本,三年脱贫,四年后供孙子上小学,五年后把平房加高。2015年,中国发出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冲刺的号角,也是张祥印走向新生活的起点。
2000多公里之外的山东滨海小城乳山市,某机电公司35岁的工人田静脑海里也经常浮现一幅“十三五”画面:他开车带家人来到海边,和爱人手牵手漫步在海滩上,两个孩子在前面嬉闹,夕阳照在身上,沙滩上有他们长长的身影。
五年前,田静想的是如何在城市立足。而2015年,则是从“立足”到“幸福”的“里程碑”。
“月收入应该能突破一万元,家里的赛欧车应该能换个更好的;要更有幸福感,为理想而努力,踏踏实实地生活。”他这样憧憬5年后的生活。
与张祥印、田静一样,中国亿万普通民众感到,2015年非同寻常。
这一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从改革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到一批标志性改革措施的陆续推出,中国人的生活正在伴随国家发展而变化。尽管全年尚未结束,但这些变化都显示中国正进入一段不平凡的时期。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而且出现了股市不稳、一些行业和区域经济波动偏大等问题。不少人担心,此时是否会以推进改革影响经济增长为由,迟滞改革的推进。而中共高层对当前疑虑给出了明确回答--改革是提振经济的关键一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渡过难关。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今年以来已主持召开1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改革性文件多达50余个,涉及对外开放、国企改革、负面清单制度、价格改革、纪检制度、司法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把全面深化改革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置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全面创新时代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上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历史性地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正进入全面创新时代。
今年10月至11月,一系列科技工程“扎堆儿”取得突破。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总装下线,意味着中国站在了大飞机产业供应链的顶点;中国还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永磁高铁”牵引技术的国家;中国核电首次进入西方发达国家……
这些突破,只是中国开始走向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不只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战略,更注重激发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力量--13亿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支持经济增长。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约一万户,全社会激发出的创新创业力量形成了磅礴之势。据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UHY国际会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中国的创业热情在全球名列榜首。
“双创”的代表人物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他上月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中说,我相信这次中国经济从数量向质量调整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几家全球真正了不起的企业,阿里巴巴希望自己能有幸成为其中之一。“阿里巴巴必须拥抱变化,投资变化,创造变化。”
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既可以是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也可以应用到社会乃至政府工作中。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数据统筹局”,将政府各部门的数据汇总,并利用大数据概念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该局设计了当地一家检察院的机构改革,通过对比和梳理找出业务重合的部门,将原来的16个机构整合成10个,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可以预见,坚持创新发展必然会增强各行各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一系列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望突破,中国将融入全球创新发展合作大网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